首页 2020年10月 第56页

2020年10月 第56页

  • 酒精燃烧化学方程式

    酒精燃烧化学方程式

    酒精是乙醇的俗称。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它的燃烧需要氧气,燃烧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点燃=2CO2↑+3H2O。 溶解性: 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可混溶于醚、氯仿、甲醇、丙酮、甘油等多数有机溶剂。 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能溶解许多物质,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221 0 高考状元
  • 磁铁矿炼铁的化学方程式

    磁铁矿炼铁的化学方程式

    用磁铁矿炼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四氧化三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3O4+4CO==(高温)==3Fe+4CO2↑。 磁铁矿,是指氧化物类矿物磁铁矿的矿石。属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十二面体。晶面有条纹。多为粒块状集合体。铁黑色,或具暗蓝靛色。条痕黑,半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断口不平坦。硬度5.5~6.5。密度5.16~5.18g/cm3。具强磁性。性脆。无臭,无味。常产于岩浆岩、变质岩中。各种含铁矿物按其矿物组成,主要可分为4大类: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和菱铁矿。由...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265 0 高考状元
  • 使用长颈漏斗的优点

    使用长颈漏斗的优点

    长颈漏斗的漏斗颈很长,操作非常简单,长颈漏斗可在反应过程中随时添加药品。长颈漏斗必须插至液面下,原因是为防止气体生成时通过长颈漏斗下方逸出,也就是要形成液封。 长颈漏斗是漏斗的一种,主要用于固体和液体在锥形瓶中反应时随时添加液体药品。一般还可以用分液漏斗替代。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实验时会用到长颈漏斗。注意事项:试验后应该清洗干净,避免有药物残留使下次实验造成偏差。 长颈漏斗和分液漏斗的区别 长颈漏斗比较长。长颈漏斗必须插至液面下的原因是为防止气体生成时通过长颈漏斗下方逸出,也就是要形成液封。分液漏...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312 0 高考状元
  • 稀释浓盐酸的正确步骤

    稀释浓盐酸的正确步骤

    先加水,后加酸。稀释盐酸要注意挥发出来的雾状盐酸,会伤害人的呼吸系统,戴上口罩更好,但也要不停搅拌。盐酸的用途仅次于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化学试剂,用于医药、食品、电镀、焊接、搪瓷、等工业。 浓盐酸 氯化氢(HCl)气体的水溶液。六大无机强酸[硫酸(H2SO4)、硝酸(HNO3)、盐酸(HCl,学名氢氯酸)、氢溴酸(HBr)、氢碘酸(HI)、高氯酸(HClO4)]之一,也是无机化工中常说的“三酸”之一。盐酸为无色液体,在空气中产生白雾(由于盐酸有强挥发性,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有刺鼻气味,粗盐酸或...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544 0 高考状元
  • 吸热反应化学方程式

    吸热反应化学方程式

    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CaCO3=高温=CaO+CO2↑;CuSO4·5H2O=CuSO4+5H2O。少数化合反应是吸热反应:C(s)+CO2(g)=高温=2CO;I2+H2=2HI(此反应为可逆反应,因为生成的碘化氢不稳定)。 吸热反应是指在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例如赤热的炭和水蒸气作用生成水煤气(等体积的氢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的反应。化学反应只有少数是吸热的。生成物中的化学键的能量(键能)越强,稳定性越强;键能越弱,稳定性越差。 例如:C+H2O=(高温)CO+H2 分解反应一般为吸热反应,如...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173 0 高考状元
  • 排水法为什么短进长出

    排水法为什么短进长出

    短管进入气体气体的密度比水小,进入集气瓶中气体浮在水上,由于气体的通入使瓶内压强增大,将水从长管压出。如果从长管通入气体,水由于重力作用无法从短管流出,所以应该是短进长出。 排水法“短进长出”一般收集不溶于水的气体:氧气、氢气等,采用短进长出是让收集的气体从短口出进入集气瓶,由于瓶内压力增大,水会从长口出挤出,以此来逐渐收集气体。而且这样可防止气体逸出集气瓶。 排水法,即排水收集气体法,在实验化学中是一种收集气体的方法。在气体不与水反应、不易溶于水时,用此方法。 排水法的优点是:得到的气体较排空气法更为纯...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203 0 高考状元
  • 中考必背的热化学方程式总结

    中考必背的热化学方程式总结

    热化学方程式是用以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接下来中国练字网给大家分享中考必背的热化学方程式,供参考。 热化学方程式 1、CaCO3(s)+==CaO(s)+CO2(g); 2、C(石墨)+O2(g)===CO2(g); 3、C(金刚石)+O2(g)===CO2(g); 4、C(石墨)===C(金刚石); 5、NaOH(aq)+HCl(aq)=NaCl(aq)+H2O(l); 6、C(s)+O2(g)==CO2(g); 7、CO(g)+1/2O2(g)==CO2(g); 8、H2(g...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146 0 高考状元
  • 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的区别

    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的区别

    同位素:一种元素,但是原子里面的中子数不同。典型代表:氕氘氚。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典型代表:碳和金刚石、氧气和臭氧。总的来说,同位素是微观上的,同素异形体是宏观上的。 同位素 同位素是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同一化学元素的两种或多种原子之一,在元素周期表上占有同一位置,化学行为几乎相同,但原子量或质量数不同,从而其质谱行为、放射性转变和物理性质(例如在气态下的扩散本领)有所差异。同位素的表示是在该元素符号的左上角注明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左下角注明质子数。 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是指由同...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202 0 高考状元
  • 固体加热装置为什么试管向下

    固体加热装置为什么试管向下

    固体不可能完全干燥,肯定含有一些水分,加热的时候里面的水分蒸发成水蒸气。试管口温度较低,到试管口的时候会凝结成水珠;如果试管向上倾斜的话,试管口的水珠会倒流回试管底,而试管底的温度远远高于试管口,这样造成巨大的温差会导致试管破裂。因此,试管口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凝结的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破裂。 加热固体的步骤: 1、取下酒精灯盖子,点燃酒精灯。 2、加热固体时,药品均匀平铺在试管底部,试管口略微向下 ,(防止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试管夹应夹在试管口三分之一处。 3、将试管置于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加热...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164 0 高考状元
  • 蒸发浓缩具体步骤

    蒸发浓缩具体步骤

    1、加热蒸汽进入蒸发器的加热室后,在加热室的管间冷凝,放出的热量通过管壁传给了管内溶液,冷凝水从下部排出。2、被蒸发浓缩后的完成液由蒸发器的底部排出。3、蒸发时产生的二次蒸汽至冷凝器与冷却水相混合而被冷却,冷却液从冷凝器底部排出。4、溶液中的不溶性气体经分离器和缓冲罐。5、再由真空泵抽出排往大气。 蒸发浓缩 蒸发浓缩,就是对水溶液加热,几乎蒸干,其中的溶质就析出了。一般这个物质要稳定,不能受热分解,也不能含有结晶水,因为加热过头的话,结晶水也会失去,所以比较典型的可以蒸发结晶的是NaCl。 蒸发浓缩原理...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215 0 高考状元
  • 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的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同一周期主族元素最高化合价从左至右是递增的;同族元素的化合价基本一样;对大多数元素来说,它们的最高化合价与其所在周期表中的族序数相等。 主要化合价变化规律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OF2除外)元素除外; 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 元素最高价的绝对值与最低价的绝对值的和为8,...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202 0 高考状元
  • 纯铁为什么不易生锈

    纯铁为什么不易生锈

    生锈是一种化学反应,本质上是金属的氧化反应。纯铁的含碳量非常低,杂质特别少,所以纯铁不易生锈。最常见的生锈现象是铁制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和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或者是被水中的氧元素侵蚀成为氧化物。 熟铁是指用生铁精炼而成的比较纯的铁。含碳量在0.02%以下,又叫锻铁、纯铁。当铁放的时间长了就会生锈。铁腐蚀后,一般会生成铁锈,其原因是随着析氢腐蚀进行,[H+]降到一定浓度后,则发生吸氧腐蚀,[H+]再降低,这时:Fe2++2OH-==Fe(OH)2。 铁容易生锈,除了由于它的化学性质活泼以外,同时与外界条件也有很...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223 0 高考状元
  • 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公式

    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公式

    质量守恒定律公式:A+B=C+D。质量守恒定律在19世纪末做了最后一次检验,那时候的精密测量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结果表明,在任何物理反应中质量都不会发生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1)“质量总和”是指已经“参加”化学反应的所有反应物的质量与所有“生成“的物质质量。 (2)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注意不包括物理变化。 (3)质量守恒定律是指物质的质量守恒,不是体积等其他量的守恒。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1)化学反应的...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332 0 高考状元
  • 加热固体试管口向下的原因

    加热固体试管口向下的原因

    固体不可能完全干燥,肯定含有一些水分,加热的时候里面的水分蒸发成水蒸气。试管口温度较低,到试管口的时候会凝结成水珠;如果试管向上倾斜的话,试管口的水珠会倒流回试管底,而试管底的温度远远高于试管口,这样造成巨大的温差会导致试管破裂。因此,试管口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凝结的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破裂。 给试管中固体加热的具体步骤: 应先给试管进行预热,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灯焰固定在放固体的部位加热。注意事项: 1、试管口必须稍微向下倾斜,以防止固体试剂受热时放出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后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126 0 高考状元
  • 降温结晶的4个步骤

    降温结晶的4个步骤

    降温结晶先要加热浓缩得到热饱和溶液;然后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冷却结晶;最后再过滤,得到的晶体中还可能含有其他杂质,若要进一步提纯,再进行重结晶。 1、降温结晶的原理是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溶液达到饱和了,多余的即不能溶解的溶质就会析出。例如冬天捞碱,就是这个道理(利用温度的变化)。而蒸发结晶的原理是恒温情况下或蒸发前后的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水分减少,溶液达到饱和了即多余的溶质就会析出。例如盐碱湖夏天晒盐。 2、如果两种可溶物质混合后的分离或提纯,谁更容易达到饱和,就用谁的结晶方法,如氯化钠中含有...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577 0 高考状元
  • 铁锈的主要成分化学式

    铁锈的主要成分化学式

    铁锈主要由三氧化二铁水合物和氢氧化铁组成。三氧化二铁水合物的化学式为Fe₂O₃·nH₂O,氢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O(OH), Fe(OH)₃)。 铁锈为铁氧化物的统称,通常为红色,由铁和氧气境下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而生成。不同情况下会生成不同形式的铁锈。铁生锈所需的条件如下: 1、铁本身的活泼的化学性质。 2、外界条件空气中所含的氧气。 3、水分是使铁容易生锈的物质之一。 防止铁生锈的措施: 1、保持干燥:铁生锈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中促进铁生锈的化学反应。因而尽可能保持铁器的干燥。在湿度较大的环...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203 0 高考状元
  • 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吗

    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吗

    净化后的水是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无固定组成和性质,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将他们保持着原来的性质。混合物可以用物理方法将所含物质加以分离。没有经化学合成而组成。 水 水,化学式为H₂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无毒,可饮用。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无机化合、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纯净物 纯净物是指由一种单质或一种化合物组成...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209 0 高考状元
  • 检验氨气的方法

    检验氨气的方法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证明有氨气;用玻璃棒蘸浓盐酸或者浓硝酸靠近,产生白烟,证明有氨气;氨气检测仪表可以定量测量空气中氨气的浓度。 氨气,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密度 0.7710g/L。相对密度0.5971(空气=1.00)。易被液化成无色的液体。在常温下加压即可使其液化(临界温度132.4℃,临界压力11.2兆帕,即112.2大气压)。沸点-33.5℃。也易被固化成雪状固体。熔点-77.75℃。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在高温时会分解成氮气和氢气,有还原作用。有催化剂存在时可被氧化成一氧化氮。用...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439 0 高考状元
  •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有哪些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有哪些

    玻璃棒在过滤操作中的作用是引流,在蒸发操作和配制溶液中的作用是搅拌,蒸发完毕可以用玻璃棒转移固体。玻璃棒还能起的作用是蘸取少许溶液测pH,红磷燃烧试验中引燃红磷。过滤中用玻璃棒是引导液体的流向,防止外流。 玻璃棒的作用 1、在过滤等情况下转移液体的导流; 2、用于溶解、蒸发等情况下的搅拌; 3、对液体和固体的转移; 4、引发反应,如引燃红磷; 5、使热量均匀散开。 使用玻璃棒的注意事项 1、搅拌时不要太用力,以免玻璃棒或容器(如烧杯等)破裂。 2、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容器底,不要发出响声。...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188 0 高考状元
  • 蒸发的注意事项

    蒸发的注意事项

    蒸发皿中液体的量不得超过容积的2/3;蒸发过程中必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当加热至(大量)固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能把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垫上石棉网;坩埚钳用于夹持蒸发皿。 蒸发的注意事项 皿中液体不宜多,防止飞溅要搅动:“皿”指蒸发皿。意思是说加入蒸发皿中的液体不宜过多(一般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在加热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较多固体析出时,移去酒灯自然蒸:意思是说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应立即移去酒...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158 0 高考状元
  • 九年级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这篇文章中国练字网给大家整理归纳了九年级化学重要知识点,接下来分享具体内容,供同学们参考。 化学金属与酸反应类应对技巧 1、 酸(无论是稀硫酸还是稀盐酸)足量前提下,质量相同的这四种金属反应生成H2质量的多少是:(参照的标准、考虑的角度是金属) Al > Mg > Fe > Zn 18:2 24:2 56:2 65:2 2、 金属足量前提下,这四种金属与等质量酸(无论是稀硫酸还是稀盐酸)反应生成H2质量的多少是:(参照的标准、考虑的角度是酸) Al = Mg = Fe = Zn...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146 0 高考状元
  • 九年级上册化学重点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重点知识点

    这篇文章给大家整理了九年级上册化学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帮助,一起看一下具体内容。 物质的溶解性 (一)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二)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127 0 高考状元
  • 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

    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

    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为: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克数(溶质)。 物质溶解与否,溶解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物质(指的是溶剂和溶质)的本性;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溶剂种类等有关。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易于溶解,而有些物质则难于溶解,即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能力不同。通常把某一物质溶解在另一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例如,糖易溶于水,而油脂不溶于水,就是它们对水的溶解性不同。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气体的溶解度...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156 0 高考状元
  • 酸雨形成的化学方程式

    酸雨形成的化学方程式

    酸雨多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含有硫的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S+O2=点燃=SO2;二氧化硫和水作用生成亚硫酸:SO2+H2O=H2SO3;亚硫酸在空气中氧化成硫酸:2H2SO3+O2→2H2SO4。 氮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雷雨闪电时,大气中常有少量的二氧化氮产生。 闪电时氮气与氧气化合生成一氧化氮 N2+O2=放电=2NO 一氧化氮结构上不稳定,空气中氧化成二氧化氮 2NO+O2=2NO2 二氧化氮和水作用生成硝酸 3NO2+H2O=2HNO3+NO (3)酸雨与大理石反应: CaCO3+H2SO...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399 0 高考状元
  • 粗盐提纯步骤

    粗盐提纯步骤

    1.溶解;2.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3.加入稍过量的氯化钡;4.过滤(除去SO42-离子);5.在滤液中加入碳酸钠和氢氧化钠;6.过滤(除去钙、镁和钡离子);7.加入适量的盐酸,除去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8.蒸发结晶得到纯氯化钠晶体。 粗盐提纯的步骤 用托盘天平称取2克粗盐(精确到0.1克)。用量筒量取10毫升水倒入烧杯里。用药匙取一匙粗盐加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接着再加入粗盐,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溶液是否变浑浊。 1.在天平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在10毫...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178 0 高考状元
  • 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

    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

    地貌景观主要有黄土塬、黄土墚和黄土峁三种。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貌起伏大,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 黄土高原典型地貌 黄土塬是指黄土覆盖的较高而面积较大的平坦地面,其周围为沟谷所环蚀,边缘由于受沟谷的向源侵蚀而参差不齐。是中国西北黄土地区的特有地貌。 黄土墚是黄土区长条形的黄土高地,主要是黄土覆盖在梁状古地貌上,又受到近代流水等作用的侵蚀而形成的。 黄土峁是黄土受侵蚀后所呈现出来的驼峰和馒头状的地貌形态,是黄土梁进一步受侵蚀所形成的。主要分...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178 0 高考状元
  • 石油分馏是化学变化吗

    石油分馏是化学变化吗

    石油分馏属于物理变化,煤的干馏属于化学变化。石油分馏是根据分子大小不同,沸点不同的原理,将石油中的碳氢化合物予以分离,再以化学处理方法提高产品的价值。 石油分馏是将石油中几种不同沸点的混合物分离的一种方法,属于物理变化。石油是由超过8000种不同分子大小的碳氢化合物及少量硫化合物所组成的混合物。 石油在使用前必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制成适合各种用途的石油产品。常见的处理方法为分馏法,利用分子大小不同,沸点不同的原理,将石油中的碳氢化合物予以分离,再以化学处理方法提高产品的价值。 工业上先将石油加热至400℃...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174 0 高考状元
  • 时空分布特点怎么答

    时空分布特点怎么答

    根据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状况,我们可以用不同的空间维度来表达。空间维度则是根据地理对象的实际分布特征以及地图表达的需要来确定的,根据地理现象的空间维度,地理现象可分为点状分布、线状分布、面状分布和体状分布。时空分布特征又引进了时间的概念,即表示某一事物的空间分布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特点。 时空分布特点试题的答题技巧 1.少与多的技巧: 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的高考开发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则可以多答。另外,还应根据题目分数的多少来选择,如果分数的比值高,则尽量多答,分数的...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228 0 高考状元
  •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多对流雨。两极地区冷,空气下沉,降水少);受海陆因素的影响,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沿海迎风地区,受海洋影响大,降水多;内陆地区距海洋远,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 降水产生的过程是什么 ①天气系统的发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②夏日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使暖湿空气随强对流上升形成小型积雨云和雷阵雨。 ③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165 0 高考状元
  • 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影响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外流河多以雨水补给为主,干旱地区的内流河多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二是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从气温来看,内流河径流的季节变化特点取决于气温的变化;气温的高低与外流河结冰期的长短有关。 降水对河流的影响是什么 大多数河流的补给是大气降水,因此降水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分配对河流的水量、汛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1)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河流水量丰富,水位稳定。 (2)温带海洋气候区: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河流水量丰富,水位较稳定。...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164 0 高考状元
  •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气候是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还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结和概括。 天气与气候的详细区别 概念不同: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T、E、P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气候是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还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239 0 高考状元
  •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弧长15°,折合时间1小时各地的昼夜长短,因晨昏圈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 昼夜长短的具体变化规律 1、春分指向夏至 北半球:昼长夜短 春分昼夜长短相等,昼长持续增加,至夏至昼最长夜最短。春分北极开始出现极昼,至夏至极昼范围扩大至整个北极圈。 南半球:昼短夜长 春分昼夜长短相等,昼长持续缩短,至夏至昼最短夜最长。春分南极极开始出现...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157 0 高考状元
  • 河曲地貌形成原因

    河曲地貌形成原因

    侧蚀作用。河流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地球自转带来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得河流一侧的侵蚀强于另外一侧,被侵蚀下来的泥沙就会被水流带到另外一侧,由于流速减慢泥沙沉积,这样就会形成受侵蚀一侧向陆地凹陷,堆积一侧向河流突出的景观,这样的现象连续发育就会形成河曲。 “河曲”、离堆山主要是由( )形成的地貌形态 A.底蚀作用 B.侧蚀作用 C.溶蚀作用 D.腐蚀作用 答案:B 河曲地貌 河曲县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最高达1500多米。西部黄河沿岸仅800米左右,境内丘陵起伏,海拔高度在836米至1637米之间,平均...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304 0 高考状元
  • 高中地理雾形成的原因

    高中地理雾形成的原因

    贴地层空气中悬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乳白色的集合体,使水平能见度距离降至1千米以下时称为“雾”,当能见距离在1~5千米时称为“轻雾”。厚度一般在几十到几百米,厚的也可到1千米以上,厚度不到两米的雾,叫做浅雾。形成雾的机制是近地面空气由于降温或水汽含量增加而达到饱和,水汽凝结或凝华而形成雾。 雾形成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雾既然是水汽凝结物,因此应从造成水汽凝结的条件中寻找它的成因。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160 0 高考状元
  • 年轮为什么南疏北密

    年轮为什么南疏北密

    年轮南疏北密的主要原因是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在北半球,树的南面向着太阳,有更好的光线,所以年轮长得肥大(就是疏),树的北面相反,所以密。同理,在南半球则是密的向南,疏的向北。原因相反。 年轮是怎么形成的 当气温、水分等环境条件较好的时候(春季和夏季),植物生长较快,形成的木质部比较稀疏,颜色较浅;当气温、水分等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的时候(秋季和冬季),形成的木质部较密,颜色较深。一个年轮包括当年的春材和秋材。年轮既反映了植物的生长状况,也反映出当时的环境条件是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上...

    最新教育资讯 2020-10-18 179 0 高考状元

最近发表

小学趣味数学题及答案_教案「免费下载」_小故事-阿尔法趣味数学网

http://seowhen.com/

|

Powered By Z-BlogPHP 阿尔法趣味数学网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www.allfloo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