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 第48页
-
叶鼎洛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江苏江阴人。生卒年月现已难考。20年代末至30年代,出版过一些小说,有过一定影响。 青年时在上海学过美术,1925年前后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教过图画,并与赵景深、田汉等人共同组建绿波社长沙分社,自费出版《萧湘绿波》。最早的一篇小说是《白郎的一生》在何处发表不详。第一部出版的小说是《前梦》,写一个青年画家的流浪生活,主人公满腹怨愤。《双影》是他的自叙传小说,写一个青年与妓女相爱的故事,主人公孤寂失望,情绪低沉。他的创作风格和情调类似郁达夫。有人认为,叶的小说描写细腻、结构严谨甚至超过郁,以至后来逐渐远离时代走...
-
刘雪苇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刘茂隆,笔名雪苇,贵州郎岱人。父母为手工业工人。幼年家贫,在县城读完小学后,靠亲友资助到省城读了一年中学。1931年起元旦到上海谋生,开始阅读进步书籍,接触马克思主义。1932年2月加入共青团,10月转入共产党。同年创作报告体小说《小工通讯》,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之后在国统区做地下工作,参与组织群众运动。1936年参加“两个口号”的论争,正式开始文艺理论的研究与写作。1937年9月去延安向中央汇报贵州省地下党的工作情况,随即留下,先后在中央党报委员会、解放社、马列学院学习、工作。1941年在中国文艺界抗敌...
-
李泽厚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祖籍湖南长沙,生于汉口。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孤独、清苦而又感伤的少年时代陪养了他的思辨能力和感受能力。读初中的时候写过新诗和小说,模仿艾青与艾芜。 1945年秋初中毕业,考取湖南省立一中,因家贫改入公费的省立第一师范 。读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48年夏师范毕业,经历了失学、失业,1949年解放前夕才谋到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1950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4年秋毕业,分配到上海高教局,因病被退回北京,1955年2月分配到哲学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直到现在...
-
郑振铎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祖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笔名西谛、郭源新等。 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五四运动爆发时,作为学生代表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1919年11月参与创办《新社会》周刊,提倡社会改造。1921年与沈雁冰、叶绍钧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主编《文学旬刊》,主编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1922年创刊并主编了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周刊。1923年接替茅盾主编《小说月报》。四一二政变后,被迫远走欧洲。1928年底回国,在商务印书馆工作。1931年赴北平在燕京大学、清华...
-
袁牧之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袁家莱。浙江宁波人。在上海读中学期间,曾在洪深领导的戏剧协会当小演员。1927年参加辛酉剧社的话剧演出。1930年放弃大学学业,投身左翼戏剧运动,主演过话剧。1934年入电影公司,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同年完成第一部电影剧作《桃李劫》并主编男主角。翌年编导了中国第一部音乐戏剧故事片《都市风光》。1937年编导的故事片《马路天使》轰动影坛。抗日战争爆发后,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到武汉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1938年与陈波儿联合主演了著名影片《八百壮士》。同年到延安,组成延安电影团,率摄影队辗转敌后战场拍...
-
耿庸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郑炳中,福建漳州人,生于苏门答腊。13岁起在《闽南日报》、《江声报》发表诗和散文。1937年在厦门双十中学高级新闻科毕业后到上海,第二年参与编辑出版了4期《战时文艺》。1940年起先后任《闽北日报》、《江西青年报》、《大成报》副刊主编。1943年春去重庆任中华书局《新中华》杂志编辑,写作剧本、杂文、小说。1945—1947年为宣怀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7年到台湾,任华南商业银行经济研究室研究员。1949年返广州任《新商晚报》副总编辑。1950年回上海任《展望》周刊编辑主任、振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
-
公木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张永年、张松甫,现名张松如,河北束鹿人。1928年考入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即北师大前身),1930年加入共青团,后受组织委托参与发起并加入“社联”、“左联”华北教师联盟和“北平文总”的组织与活动;除主编《鏖尔》杂志、与谷万川筹办《文学杂志》外,还为《文艺月刊》撰稿,参加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他宣称自己“首先是个战士,然后才是诗人”。 抗战开始,辗转抵西安,后赴晋绥军区二战区动员委员会任《动员》编辑、干训班主任、敌后游击队宣传股股长。《岢岚谣》即在此期间写成。1938年至延安抗大学习,后留校工作并...
-
路翎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徐嗣兴,江苏南京人。1935年起在江苏江宁中学读书。1937年在赵清阁主编的《弹花》上发表散文。1939年至1948年,先后做过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宣传队员、中央政治学校图书馆理员等。40年代初创作的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通过一位下层妇女的悲剧表现了下层人民的强悍与在愚昧困扰中的斗争。194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女们》(第一部)是自巴金的《家》问世以来又一部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力作。小说通过苏州首户蒋家的分崩离析。第二代子女的不同思想历程试图历史地的探讨抗敌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1948年...
-
罗念生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学名罗懋德。生于四川威远。192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对古希腊文学发生兴趣。1927年在北京主编《朝报》文艺副刊时,在清华学校刊上发表描写成都风物的散文《芙蓉城》,这是他最早发表的作品。1929年至1933年先后进美国俄亥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康奈尔大学研究院。1931年在纽约与罗皑岚、柳无忌等合办《文艺杂志》。 1933年开始翻译希腊古典文学。此后几十年间,译出许多希腊重要名著,有重大成就。1933年到1934年在雅典美国古典学院研究古希腊悲剧和艺术。 1934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
-
姚雪垠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姚冠三,河南邓县人。幼年在家乡读私塾和小学。1924年至信阳一所教会中学就读。1929年春考入河南大学预科。次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释放后被校方开除,离开河南至北平。1935年起,陆续在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发表短篇小说。1937年到开封,与嵇文甫、范文澜、《王阑西等人创办《风雨》周刊。1938年春到武汉,在《文艺阵地》1卷3期发表著名的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描写农民在抗战大潮中的觉醒和成长,最显著的特色是采用鲜活的群众语言,为当时一般作品所少见,被认为抗战文艺的杰作。1938年冬,至湖北襄樊参加钱...
-
师陀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王长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河南杞县人。在开封读中学。学生时代曾与同学办过刊物。 193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九一八事变发生,即参加反帝大同盟,进行救亡宣传工作。最初的小说《请愿正篇》,写学生的抗日爱国热情,发表于《北斗》。1932年与汪金丁等创办文学杂志《尖锐》。接着,专心从事创作。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深切表现了北方农村的衰微,善于描写场景,富有悲哀的抒情气质,1937年因艺术风格独特而获《大公报》文艺奖金。前期的散文凄婉,有诗意,与小说一样带有京派风味。 1986年秋,从北...
-
顾城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祖籍上海,生于北京。1969年刚迈入初中,即被“文革”之风刮到山东农村,随他父亲诗人顾工放猪,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写了《无名的小花》等诗集。1973年开始学习绘画,1974年返京,先后做过翻糖工、木工、漆工、编辑等临时工作。公开发表的第一首诗是刊于1977年3月号《蒲公英》上的《生命幻想曲》。这是他13岁随父亲下放时在潍河岸边用树枝写在沙滩上的,诗歌以奇特的幻想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生命世界。1980年发表《抒情诗十首》获星星诗歌奖。1984年获香港大拇指诗奖。1986年2月出版诗集《黑眼睛》。代表作有《生命幻想...
-
韦君宜[女]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魏蓁一,北京人。1935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辍学,流亡到南方。1939年奔赴延安,做过编辑、中学教师,经常在报刊上发表谈论青年思想的论文及其散文,后编成《前进的脚迹》一书。这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43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龙》。全国解放后作基层工作和青年工作。1953年调到中国作家协会主编指导青年写作的刊物《文艺学习》。1958年在农村劳动期间,与人合编反映农村面貌的散文特写集《故乡和亲人》。1960年到作家出版社。 1968年以后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副社长...
-
施蜇存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施德普,笔名还有施清萍、安华等。浙江杭州人,幼年时住苏州,后迁居上海松江。 中学时代开始写作,曾向《觉悟》、《礼拜六》投稿,与戴望舒、杜衡、张天翼等组织过文学团体兰社。1922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次年到上海进上海大学,受了新文学的影响。1926年转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一度参加革命活动,并与同班的戴望舒、刘呐欧等创办《璎珞》旬刊,在此发表了成名作《上元灯》(原名《春灯》)。1929年后在水沫书店编辑《无轨列车》、《新文艺》,1932年至1935年主编著名的《现代》月刊。这期间,他的《上元灯》集出版。大部...
-
高云览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籍福建厦门。1926年到上海。在同乡会馆开办的免费学校泉漳中学读书。1927年以后,在厦门和漳州任教。写过中篇小说《前夜》,描写党的底下工作者的艰苦斗争。 1932年在上海加入“左联”。不久返厦门。七七事变发生后,赴南洋地区教书。在马来亚参加“抗敌后援会”和南洋华侨回国慰问团。当时写的中篇小说《春秋劫》,发表于马来亚槟城《现代周刊》。 1950年回国到天津定居。1952年开始,用4年时间写成长篇小说《小城春秋》,生动的描写了1930年厦门地区党领导的劫狱斗争。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中国古...
-
夏易[女、港]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陈绚文,原籍广东新会,生于香港。抗战时辗转至昆明,在西南联大社会系读书,1946年到清华大学学习,并开始发表作品。1948年大学毕业后回香港,在中学教书5年,1954年以后专事写作,作品散见于香港各大报刊。1978年曾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长篇小说《变》是他的代表作,描写两姐妹在香港沦陷时、抗战胜利时和60年代中期的种种生活变迁,小说设计的时间跨度和老年,再由老年写到她们的下一代,把整整两代人对国家、对人生、对恋爱、对家庭生活的种种不同认识和态度都包罗了进来,是反映香港现代知识界妇女生活的...
-
李霁野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安徽霍丘人。1919年秋考入阜阳第三师范学校,与韦素园等先后同学。1921年冬,因赞同白话文,接受共产主义思想被排挤退学,在家自修英语。1923年春到北京读书,继续自修英语。课余常编译一些短文以换取学费和生活费,逐渐专心致力于文学翻译。 1924年译完俄国安特列夫的《往星中》,向鲁迅求教,结识鲁迅;此后组成未名社。1929年秋到北京孔德学校任教。1930年到1937年间,一直担任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这几年继续翻译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简爱》等世界名著。抗战期间,他先在北平辅仁大学任教,19...
-
罗大冈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浙江绍兴人,原名罗大刚。1929年考入北平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专攻法国文学,1933年毕业,由校方派往法国留学。1937年获里昂大学文学硕士、1939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亚交通中断,无法返国,生活困难,于1942年暂任中国驻瑞士工使馆临时雇员。1947年4月回国。应聘任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1951年任法华大学教授,1952年调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西语系教授。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开始被选为政协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3年1月荣获法国巴...
-
王文兴[台]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福建福州人,在台湾长大,台北师大附中毕业后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后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小说创作班,获艺术硕士。现任教于台大外文系,主讲英美文学及小说创作。 大学时代与白先勇等创办有影响的文学期刊《现代文学》,当时开始发表小说,并积极著文介绍西方现代主义作家。60年代后期出版过短篇小说集《龙天楼》和《玩具手枪》。1979年出版的《十五篇小说》是这两本集子所收小说的合集。据说他每天创作二三小时,只写100字,在语言形式上尽力精雕细琢。他的作品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家变》,“描写一个现代知识青...
-
寓言故事:(趣味)逃跑的麦种
耕完地,农民来到地头一棵大树下搁盆休息的时候,躺在盆里的一粒麦种思想开了小差:就这样被抛到露天地里,以后从抽芽到结穗肯定要遭受风吹日晒之苦,还不如找个凉爽的地方生长呢,这该有多舒服!这样想着, 这粒麦种就从盆里跳了出来,落在树阴里的泥土中。 到了七月,金黄的麦浪翻滚着成熟的喜悦,大树下这株长高的麦子却还绿着,抽出的麦穗嫩得能掐出水,前来收割的农民对它视而不见。它问:“为什么冷落我?”农民回答:这怪你太聪明了!当你逃避日光照晒风吹雨 淋的时候,也同时失去了成熟的机会! ...
-
寓言故事:(趣味)只识三个字照样当老板
一个没上过一天学、仅会写自己名字的农村妇女,白手起家,居然在短短的6年间,创办出了一家资产达13亿元的私营大企业!这,既不是耸人听闻的假新闻,也不是20世纪前的传奇故事,而是当今令人难以想象的真实童话! 创造这个新童话的农村妇女名叫陶华碧,今年已经51岁了。说出她的名字,许多人也许茫然不知,但提起她的“老干妈麻辣酱”,却几乎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陶华碧就是打工者们几乎天天必吃的“老干妈麻辣酱”的创始人,生产这种食菜的大企业的董事长。 这个大字不识4个的农村“老干妈”,连文件都看不懂,她到底是如何...
-
寓言故事:(趣味)专横跋扈的鸡
主人的家里养着一群毛茸茸的小鸡。其中一只个头稍大一点的小鸡很机灵,每次女主人端来食盆时,它总是挤到最前面,占据中心位置吃食料,时不时还将身边来吃食的小鸡赶跑。因此,这只小鸡长得最快,也是第一个用嘹亮的叫声炫耀自己是产蛋的“勇士”, 它常常受到女主人的夸奖。 这只得宠的鸡自以为劳苦功高,比以前更专横跋扈,常将食盆独占,若有别的鸡来吃食料,它必定追而啄之。久而久之,此鸡“发福”起来,行动迟缓,不再产蛋。 春节临近,女主人欲宰杀一只鸡。便选中了它开膛破肚后,女主人发现这只鸡的脏腑中积满黄油,堵塞了产蛋器官...
-
寓言故事:(趣味)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才不会轻易失去
一到晚上,安装在城市草坪上的地灯就亮起来,与附近的霓虹灯交相辉映,成为一道流光溢彩的风景线。一只萤火虫飞入草坪,立即遭到地灯的嘲笑: “哈,看你那可怜样儿,竟敢在我们面前班门弄斧!” “我们的光淹没你,比一杯开水融化一块糖还容易!” 就在这时,突然停电了,炫耀的地灯立即消失在黑暗中。萤火虫却依然闪亮着。萤火虫对羞愧的地灯说:“记住,只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才不会轻易失去。” ...
-
寓言故事:(趣味)你会硬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吗?
�和眼镜蛇不期而遇,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的个头与眼镜蛇比起来要小许多,所以开战之初,�只有躲避的份儿。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还使出绝招,就是让全身的毛蓬散开来,这样看去,它的身躯仿佛比刚才大了一倍。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万一被眼镜蛇咬中了,那个笨蛋充其量只能咬去一撮毛。 战斗中,�上蹿下跳,丝毫也不敢马虎。不一会儿,眼镜蛇的攻势就开始变弱起来。因为它的能量消耗过多,太疲劳了。 �一见到这种情况,就立马改变策略,由积极防御,改为主动进攻。眼镜蛇却由积极进攻改为被动防御。疲于应付的结果,使它一...
-
寓言故事:(趣味)成全别人,其实有时也就成全了自己
据说远古以前,太阳掌管着白天的光亮,月亮掌管着夜晚的光亮,世界一年四季每天都光亮如昼。生灵们认为世界一年四季日日总是充满着光亮,不便于劳作与休息,它们吵吵闹闹上告天庭,祈请上帝减少一半的光亮。 上帝便召集月亮与太阳,征求它俩的意见。月亮自告奋勇道:“万能的圣主,太阳的光线强,我的光线弱,敬请你保留太阳的光辉,裁减我的光亮。” 上帝听从了月亮的建议,收回了月亮的光亮。同时为了表彰月亮的成人之美,上帝要求太阳在每个月十五左右的夜晚为月亮输送最强的光亮,以使世界永存月亮的美好倩影。 所以直到如今,我...
-
寓言故事:(趣味)美丽的种子就拥有美丽的未来
一只小蜜蜂看到一株油菜花正在流泪。 小蜜蜂便前去问道:“美丽的油菜花,你为什么悲伤呢?” 油菜花回答道:“明天我的生命就将凋谢,我的美丽就将消失,我怎能不悲伤呢?” 小蜜蜂问道:“你是否已孕育了种子呢?” 油菜花回答道:“我内心正膨胀着很多种子。” 小蜜蜂说道:“美丽的油菜花,那么你不仅不必悲伤叹气,而且你应该庆幸自己——只要你拥有美丽的种子,不久的将来,你还可以开出绚丽的花,你的美丽还将再现。” 只要你永远拥有美丽的种子,你就可以开出成功之花,拥有美丽的未来。...
-
寓言故事:(趣味)聚恶者,恶更恶;集善者,善益善
蜘蛛窜到牡丹面前,牡丹随意地问道:“人们都说你是‘五毒之首’,这是为何呢?” 蜘蛛神气十足回答道:“我聚天地之肮脏,食蚊蝇之毒物,吐内心之最毒,所以才造就心狠嘴毒,天下一流。” 随后蜘蛛向牡丹问道:“人们都说你是‘国色天香’,这是为何呢?” 牡丹谦虚谨慎回答道:“我聚大地之灵气,吸天空之精华,取自然之雨露,承蒙天地厚爱,所以才造就美丽芳香,天下欣赏,其实何足挂齿呢。” 聚恶者,恶更恶;集善者,善益善。...
-
寓言故事:(趣味)这就叫‘猴耍人’
爸爸带着儿子逛动物园,走到猴子区时,爸爸对儿子说:“你想不想看猴子表演?” 儿子说:“想!” 爸爸于是抓起一颗爆米花,高高地抛往猴子处。只见老猴子飞身一跃,在半空中接下了爆米花,然后轻巧地落在地面,将爆米花塞入口中。 爸爸又拿出一颗爆米花往上抛,老猴子又是一个飞跃…… 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费力将爆米花抛那么高呢?丢在地上让猴子自己捡来吃不是一样吗?” 爸爸说:“傻孩子,如果不把爆米花往高处抛,猴子会往上跳吗?你看猴子跳得多滑稽,这就叫‘人耍猴’。” 围栏内,小猴子也在问老猴...
-
寓言故事:(趣味)龙王选婿
一天夜里,艾子梦见一位男子,穿戴华丽威严,对艾子说:“我是东海龙王,凡是龙生的儿女,都与各江海的龙结婚。但龙的脾性暴烈,若再与别的龙结婚,则很难和睦。我有个小女儿,我很疼爱她,她的性情又特别暴戾, 若把她许配给龙,肯定不会和谐。我想找一个有耐性又容易控制的女婿,却找不到。您有智慧,所以我要请教,求您为我谋划此事。” 艾子答道:“您虽说是龙,但也是水族,求婿,也应从水族中找。”龙王说:“是这样。”艾子又说:“若找鱼,可他们多贪饵,容易被人钓去,而且还没有手足;若找龟类,则状貌太丑陋;我看只有虾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