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
-
尤今学习方法分享:体验生活学习法【漫游】
新加坡女作家尤今相继出版了《社会鳞爪》、《沙漠里的小白屋》《太阳不肯回家去》、《风筝云里笑》、《大胡子的春与冬》等二十多部精美的作品。尤今从小就喜爱中文,爱好文学。长大后,旅游与写作成了她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她说:“世上的繁华与落后、雅洁与肮脏、富裕与贫穷、美丽与丑陋,原都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湖光山色的娇媚,固然令人魂牵梦萦;穷街陋巷的朴实,也一样教人难以忘怀。”在西班牙,她体验了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生活;在葡萄牙,她看到了人们脸上残留的为生活苦苦挣扎的痕迹;在奧地利,她感觉连空气都飞满了音符;在意大利,她面对热...
-
司马迁学习方法分享:实地考察学习法【漫游】
司马迁是中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生于史学世家,“年十岁则通古文"。又随董仲舒学习《春秋》、《尚书》。他编写的《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989 年,被评选为“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之一。司马迁写《史记》,用的是实地考察学习法。他一生中,多次走出书斋,亲临现场,调查取证。他二十岁时,在父亲的支持下,到全国各地游历,做实地考察工作。他曾到过古代诗人屈原自尽的地方一一-湖南境内的汨罗江;他还考察过夏禹通九江的事迹;他也到过春秋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居。通过实地...
-
李时珍学习方法分享:比较研究学习法【漫游】
李时珍是中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父亲是医生,小时候,他经常跟随父亲上山采药,少年时就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继承父业,刻苦钻研医药学,最终成为著名的医生。他从三十五岁时就开始潜心研究医药学,经过三十多年;的苦心钻研和调查采访,编写了《本草纲目》一书。在他编写《本草纲目>时,利用的就是比较研究学习法。比较研究学习法,是一种经过阅读思考和对比分析探讨事物本质特征的读书学习方法。比较研究学习法的应用非常广泛。一、将正、反两面的文章进行比较。二、将相同题材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三、将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
-
潘季驯学习方法分享:征询意见学习法【漫游】
明朝的潘季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治理黄河专家。翻开历史史册,常常可以看到他不朽的治“黄"功绩。潘季驯提出了“塞旁决以挽正流,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改变了过去只靠人力或工具的传统疏浚方法。利用水流自身的能力来冲刷积沙,不仅在当时的治河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对以后近四百年的治河方案都有很大的影响。潘季驯由于对黄河的特点和河患的规律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所以能够在河患紧急、众论纷纭的情况下,坚持“束水攻沙”的主张。在他第三次任治河总督时,许多人反对筑堤束水,怀疑黄淮合流会使堤坝更快决口,泛滥...
-
竺可桢学习方法分享:追踪研究学习法【漫游】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竺可桢,在气候变迁史上取得了重大成果,他的成功是由于他普于掌握追踪研究的学习方法。早在1924年,竺可桢发现我国二十四史中,关于降雪记载较多的首推宋史,其中尤以南宋最多。自高宗绍兴元年至理宗景定五年,有关杭州春间降雪的记载多达四十一次。他以这一线索作为突破口,跨出了追踪的第一步,写出了《南宋时代中国气候的揣测》一文,这是研究中国古代气候变化的第一篇论文。接着他在1925年和1961年先后发表了《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等多篇论文。为了探索中国古代气候变迁的来龙去脉,竺可桢在...
-
玄奘法师学习方法分享:追本求源学习法【漫游】
玄奘法师是中国唐代著名的高僧、佛教学者、翻译家、旅行家。他本姓陈,名伟,通称为三藏法师,俗称唐僧。陈伟出家后,改佛名为玄奘。他遍游国内各个佛教圣地,从师学道。他发现中国佛教界存在着严重的争执和混乱,这是由于所翻译的佛经“多有讹谬"所造成的,因此他决定西游印度,“广求异本以参验之”。玄奘跟随着商人的队伍,经过两年多的艰苦跋涉,途经今陕西、甘肃、新疆、中亚细亚,进人印度。他广研佛经,遍访名师,巡回讲学,足迹遍布印度半岛和今孟加拉国等地。经过刻苦钻研,他在佛学上的造诣已达到当时印度佛教界的最高水平,被尊称为“三...
-
徐霞客学习方法分享:探寻真实学习法【漫游】
中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读书学习过程中发现:旧的地理书中很少记载山川的自然风貌,有的还常常互相矛盾,对一些自然现象解释得也不清楚。因此,他决定打破旧传统,跳出书斋,遍游名胜山川,探寻大自然的奥秘。把中国复杂的地貌,充足的矿产资源真实地呈献给世人。为此,他从二十二岁起,一-直到五十五岁病逝,用了三十多年时间,马不停蹄地进行实地考察。他的足迹踏遍了浙、闽、苏、粤、晋、豫、湘、陕、燕、桂、赣、鄂、滇、黔等省区。他白天忍饥挨饿,跋山涉水去实地考察,晚上回来还要整理记录。经过三十多年的考察,他掌握了大量丰富的资料,并整理编写...
-
艾芜学习方法分享:细心观察学习法【漫游】
中国著名作家艾芜青年时代,生活极其艰苦。1925 年,他为生活所迫,离家漂泊,从四川到云南,靠为人打短工、当脚夫做杂役为生。但就是在这样困窘的环境中,他仍然坚持不懈地看书、学习和写作。在漂泊的路上,跋山涉水,行李、日常用品等都被迫变卖了,可他最心爱的一-箱书、--支笔和-一个墨水瓶却--直陪伴着他。在小客栈昏暗的油灯下,在林阴覆盖的山坡上,他都能随遇而安。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和联想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再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妥善保存。即使替别人挑担子时,他也会小心谨慎地将笔记本放在竹筐里。后来,他在缅甸的--家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