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冯友兰,总结了自己八十余年的读书方法,概括为四点,即: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一、精其选。
就是要有选择地读书。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来选读。冯友兰认为,自古以来,最公正的评选家是时间,向它推荐好书的是大众。我们现在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就是经过时间考验而应该选择的书。
二、解其言。
读书时,首先要懂得它的语言文字。要攻破这一关,就必须准备好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以便在阅读时遇到生字、生词,随时查找。三、知其意。
读书时,要体会书中文字以外的精神意义。古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读书时只看表面,浮光掠影,那就不会理解其中的深意。
四、明其理。
读书时,只懂得书中的意思还不够,还要明白它的道理,才不至于被前人所误导。
如果明白书中的道理,懂得了书中的意思,就可以把自己的识见和前人的识见加以比较,互为补充。冯友兰说:“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阿尔法趣味数学小课堂:冯友兰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出生在一个“诗礼人家”,家境殷富,极重教育。早期确立了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的结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代表著述为20世纪40年代的哲学史作品是《中国哲学简史》,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出神入化的书。每次看都使人觉得精神很清新,把中国哲学的精髓用很简单的话语表现出来,是很好的一本书。《哲学家指南》的20世纪的中国哲学家中有收录。
简要生平:
1895年出生于一个诗礼世家。
1902岁上学,先读《诗经》,次读《论语》、《孟子》,再读《大学》、《中庸》,从头至尾,反复吟诵。
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
191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哲学训练
1919年赴美留学
1923年夏,冯友兰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答辩
1923年秋回国后,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
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同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的结合。
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
1931年、1934年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31年)、下册(34年),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39年到1946年7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
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授。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
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和后三种的不同之处在于缺乏觉性,是人和动物的共通之处,后三种是具有觉性的真正属人的境界。
功利境界就是追逐功名利禄的境界。人生有太多欲求,当人把属人的觉性运用于满足自然欲望时,除了动物性的欲望,人还比动物更多了一些欲望,因为动物大多以免于饥寒为满足,而人的欲求是无尽的。根植于“我执”的比较心理使人攀比,把幸福定义为占有和高高在上。功利性的价值观会导致三种苦恼:一是求不得,二是在功利的某个高处因为没有了功利性的追逐从而陷入人生的无聊,三是强取豪夺所带来的各种不好的行为后果。
道德境界把善作为人生的旨趣,不是因为道德舆论的约束而被迫遵守,而是自觉地把善作为心灵愉悦和人生幸福的基本条件。道德境界的人不会损人利己,而是利己利人,甚至甘心让渡自己的某些利益给别人。道德境界中的人有三种幸福:一是不太以物质性的不足为苦,而是有了精神的自足,所以常得心安不扰;二是人事顺遂,少有违逆;三是有了达到精神的更高层面的条件: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心灵自由。
天地境界由道德境界而至。善恶以人我分别为前提,善的最初情况是容易产生对恶的愤怒,因为这种愤怒,对恶的挞伐往往容易使善向恶转变。善的成长阶段是对恶者的同情和怜悯,但是尼采曾经批判过同情和怜悯,因为处于同情怜悯的两端的人是不平等的,尼采说的正是人我分别。善的成熟阶段是发现了人我的一体性,这个阶段的人看到不好的人和事,会这样想:出现这样的情况,暴露出我有什么局限和缺失呢?他想的不是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而是希望通过提高自己的修为来改变周围的人和事,这个道理体现在两句话当中:见人不贤而内省乎己、内圣外王。处于这个阶段的人把自己的起心动念与众生和世界联系了起来,对世界有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自己融入了一切生命和世界,并且找到了掣制的枢纽:改变世界是从改变自己开始的。这就不仅越过了怨天尤人和愤世嫉俗,而且越过了同情和怜悯。

2、回复 “102”免费领取《【记忆力教程】快速高效学习教程》
3、回复 “103”免费领取《一分钟速算教程》
4、回复 “104”免费领取《Top 32经典英文启蒙绘本PDF+MP3》
5、回复 “105”免费领取《儿童英语绘本195本【PDF版】》
6、回复 “106、107、108”免费领取《更多神秘礼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