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发表过《谏太宗十思疏》等多篇文章和言论,还主持编撰了《北齐书》、《梁书》、《陈书》、《周书》、《隋书》。
他年少时非常喜爱读书学习,尤其偏爱“纵横之说”。
公元626年7月,他被提升为谏议大夫,他采取积极正确的招抚政策,终于使国家混乱的局势安定下来。唐太宗继位之后,"“励精政道,虚心纳谏”,魏微便“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629年,魏微参与朝政。此后几年,唐朝内治外安,出现了一派升平景象。这时,群臣纷纷称颂唐太宗的功德。唐太宗自己也准备去泰山行“封禅”大典昭诰天下。魏微认为:国家还处于大病初愈阶段,封禅会加重百姓的负担,正如病愈不久,“便欲一石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唐太宗认真听取了魏微的话,放弃了泰山“封禅”的打算。
还有一次,唐太宗下令要修建洛阳飞山宫,魏微尖锐地指出这是走隋炀帝亡国的老路,劝他要“拨乱反正”,多想想隋朝亡国的原因。唐太宗接受了这一意见,还夸奖他说:“魏微,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魏微的回答也十分诚恳,他说:“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奈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638年,唐太宗在为皇孙载诞生赐宴公卿的酒席上,公开表扬了魏微,他说:“贞观以来,尽心于主,献纳忠党,安国利人,犯颜正谏,匡朕之违,惟见魏微一人。古之名臣如此。”他解下佩刀赏赐给魏微。
在魏徵的开导和辅佐之下,唐太宗能够经常总结自己成败的经验教训,他说:“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
魏徵先后上书二百多件,对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他临终前,仍关注国家的前途,在遗表中劝导太宗:“天下之事有善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爱憎之间所宜辨审。若爱而知恶,憎而知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化矣。”
唐太宗对于魏徵的死非常痛心.亲临堂前恸哭,并要公卿大臣们把他遗表中这段话写在朝笏上,作为座右铭,让他们以魏微为榜样,在做官时“知而即谏”。

2、回复 “102”免费领取《【记忆力教程】快速高效学习教程》
3、回复 “103”免费领取《一分钟速算教程》
4、回复 “104”免费领取《Top 32经典英文启蒙绘本PDF+MP3》
5、回复 “105”免费领取《儿童英语绘本195本【PDF版】》
6、回复 “106、107、108”免费领取《更多神秘礼物……》
- 上一篇: 戴逵学习方法分享:聆听批评学习法【求师】
- 下一篇: 孙武学习方法分享:观察演练学习法【求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