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3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第一篇:
难得有了一阵子的闲情逸致,便轻轻翻开了这本《文化苦旅》,读后,感慨万千。或许有人会说,文化为我们所展现出来的一切,皆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但他们何曾想过,文化竟有苦涩的一面!
久远的历史之路,鲜花耀眼,可那鲜花一旁的一棵古树,却衰老沧桑,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风吹雨打。漫漫的历史长河,宛如仙境,梦幻飘渺,可那湖水之下的礁石,却伤痕累累,不知承受了多少次波涛的冲击。
现在的文化总是将她们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漂亮的外表,那所谓的”打扮“,或许就是文化的经历与结果罢。就敦煌莫高窟而言,它是由一位名为乐樽的和尚来到此处修筑的,石壁精美,结构美观,气息古朴,夕阳之下,落辉满窟,仿佛万物都在它那柔和的眼中被看透,它如今的美丽,也就是绵绵岁月的杰作,还记得作者对它做出了这么一个评价:它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是啊!一幅极佳的艺术作品,又怎不会是在千锤万凿之下诞生的呢?
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或许现在可以看见一些企业家,坐在名贵的椅子上,抽着名贵的烟,他们都是一些成功者。难道一个人的成功天生便有?不,人们唯有在人生路上历经磨难与挫折,在艰难险阻面前逆流而上,方能获取经验,为成功之路铺上一块又一块的砖。在少年时,我们需要经历一些必要的挫折,或许也就是如此,我们往后的成就才会更加辉煌。古今人皆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文化苦旅》读后感第二篇:
人们总是说着旅游应该学会放松身心,打开心灵,去迎接大自然给我们所带来的感受。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体会,会让我们遗忘城市里的喧嚣与嘈杂,在这个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环境中,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文人骚客般的感情源源流淌。人,历史,自然三者浑沌地交融在一起,让我们知道旅游也是很苦的。余先生带着脚�i,带着我们去体会那些景色中的文化气息。
我喜欢《道士塔》、《阳关雪》、《莫高窟》等以黄沙漫天,人迹罕至的大漠荒景,这里曾是我们的母亲河的发源地,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的发源地,这里有着曾经举世瞩目的先进文明,但是,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是大自然乃至历史的规律,曾经的种种,都随着岁月,都随着战争,悄然流逝了,慢慢衰老了,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再受人瞩目。它就像鲁迅先生写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虽然这里对常人来说,没什么值得玩味的,但是对于鲁迅先生来说,这里是曾经童年最好,最美丽的地方,那大漠对于文人骚客来说,更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震撼的景色,更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语。
我也喜欢《牌坊》、《寺庙》等常见的事物,原来都有自己独特的,深远的内涵,俗话说的好“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家中的眼中,一切都是素材,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像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荷塘月色》,清华园的月色被人牢牢记住,其实在我们看来,这只不过是一个人在欣赏夜景罢了,但是出自作家的手之后,细腻的感情,美丽的夜色,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此夜此景此人,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读着读着,眼里莫名的有着眼泪,一个王道士管理着莫高窟,从中发现了一个藏经洞,就这样,按照书中的原话说,“一场天下最不公平的“买卖”开始了斯坦因用极少的钱,换取了中华文明长达好几个世纪的大量文物,由此形成惯例,各国冒险家纷至沓来,满载而归。”它在呻吟,它在哭泣,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书中,王道士是有名有姓的,他还是个文盲,他是罪人,我们可以唾弃他,但是在当时又有多少个有学问,有能力,戴着方方正正的眼镜,嘴里满口仁义道德的学者,他们又在干什么呢?在沉默,在回避,在无动于衷,像是鲁迅先生写的《祥林嫂》一样,他们正在慢慢地把中国这条巨龙的精神给遗忘,给泯灭。文物代表着曾经的历史,这里面有着曾经的文化,有着我们的痕迹,这是古人给我们展现的高超的技艺和文化的传承。
我没有去过莫高窟,心里却向往着,黄沙漫天,骑着骆驼,去观看壁画的美丽与神奇,想要去领教古人的热忱,敦煌是我们的骄傲,比长城更加绚丽多彩,比紫禁城更加接近自然,可是最后却成为了中华历史中的一块不能被忘记的疤痕。
俗话说的好“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没想到余先生的《文化苦旅》就这样让我体会到了“苦”,只有失去后,才知道去珍惜。文化是这样,人亦是。祖国的大好河山,闲暇时,一定要多去看看,不一定非要看什么,走着,想着,感受着,体会着,一步一个脚印,一眼一个体会,想着,古人也在跟我们一样,在走的道路上,他们的脚印,我们也在跟随。
《文化苦旅》读后感第三篇:
打开书的扉页,看到的是这么一句话:“文化的旅程是苦、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这句话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一种迫切的好奇,恨不得一股脑的把它全部塞进脑袋里。但是我做不到也不能这么做,一本好书值得我去细细地品读,而不是囫囵吞枣。
我是一个没有真正旅行过的人,什么名胜古迹、文化风景、生态花园等等我都没有真正的体会过,熟悉这些美丽风景也只是影视屏幕上的一刹那。模糊、虚幻、没有方向感。这些华丽的华丽都显得那么没有真实感。从《文化苦旅》这本书的扉页到尾页就像是在作者的带领下旅游了一番。西湖、天一阁、道士塔的莫高窟等等景象一幕幕在我脑海中划过,是那么的清晰、真实。有质感。就像作者初游西湖时的感受,如临故地,我也像是曾经去过这些地方看过、玩过、感受过。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而这其中所受的波折也跟其历史长度成正比,几经波折,不断改变。文化遗产的几经磨难后有的还屹立于世,有的销声匿迹,有的破烂不堪,有的失去原来的本色,没有了以前的原貌,有的保存稍好。文化,不只是只有物质文化这一种,还有一种非物质文化的精神文化。各国各民族,各地的风俗人情,传统习俗都可以被称为非物质文化。
第一次看《文化苦旅》,是在一个炎热的午后,无所适从地在书架上翻着书,这本书就来到了我的眼前。从风沙缭绕的莽莽大漠到小家碧玉的江南小巷,作者用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走遍大江南北,也带着一个个读者,去感受那华夏五千年历史的兴衰与悲凉。他的语言就如同她所说的莫高窟壁画一般细腻,每一笔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
在三峡畔,绿意唤醒了倦意,湖上飞卷着曼舞的白云,湖明如镜,山青如洗,残阳喷射出的金光从浮云的指缝中溜走却难逃水的千手、山的族群,它融化在水里,隐匿在山里。湖底有许多小鱼追逐着,倏的,雾悄然地弥漫了,过了一会,风也轻快地来了,吹皱了一湖春水,雾便也顺从地退开了。她泛舟湖上,似乎想抚平那湖面,想抚平他悸动的心。此风此景,为停伫在荣华上的世人,招魂。
檐角如悬崖,风铃似沧海,他无言地扭身看了看柳侯祠中的树,花被夕阳燃烧,而那一片片输液早已泛黄,看着那一片片泛黄的树叶如他的心一般直坠向地面。在造虹的小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雨下一整夜,他的愁溢出就像雨水,他的思念如园中的落叶厚厚一叠。天空中惨白的日儿勾住了哀伤,夜似乎太长被你的心凝成了冰霜。晨曦的光风干了最后的一丝哀愁,雨洗净了挂满思念的高墙。
这本书,很苦。写书的人,更苦。
随心所欲地慢慢翻阅,与耳边的喧嚣隔绝,留下一片心灵净土,啜饮着文化的甘泉,印刻着行旅的记忆。只要顺从着他的牵引,闹哄便是紊然不乱的条理。只需跟随他的脚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绝伦的风景:枝干虬曲苍劲的腊梅,飘渺冷艳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庐山瀑布……余秋雨鄙弃陈词滥调,细腻又不失大气的笔触下描写着一幅苍劲浑厚的山水画,书写着一首抑扬顿挫的诗歌,哼唱着一支轻柔婉约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沏人心的历史感怀,用悠长的歌谣谱写出心中的悸动。这如同一块天然的璞玉,把瑕疵与光泽一并展现,一切都未经雕琢,一切都回归它本来的面目。我领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创造的神话般的都江堰,三峡那翻滚咆哮的长江水,见识了中国华丽的文化瑰宝之地莫高窟与天一阁,拜访了清新婉约的江南小镇、精致的苏州园林。
山重水复,无言地大地上,总有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的留驻都将是新的出发。无需华丽的辞藻来凸显文章的深度,听他娓娓道来,感受到那深邃苍凉的历史命运和对中华大地深深的眷恋。总有无尽的柔情,总有磅礴的气势,总有那份身临其境。四壁的文字间,可以让我受到怎样咆哮的狂风在我指尖游走,怎样绵长的细雨带给旅人无尽的乡愁,怎样回旋的流水唱着抑扬有致的去掉。的确,余秋雨陛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走,不为那终点,只为这已经划下的曲线;走,不管能抵达哪里,只为已经耗下的生命。我愿一直走下去,为了在文化旅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了寻找那一份美的本源。

2、回复 “102”免费领取《【记忆力教程】快速高效学习教程》
3、回复 “103”免费领取《一分钟速算教程》
4、回复 “104”免费领取《Top 32经典英文启蒙绘本PDF+MP3》
5、回复 “105”免费领取《儿童英语绘本195本【PDF版】》
6、回复 “106、107、108”免费领取《更多神秘礼物……》
- 上一篇: 《山羊不吃天堂草》读后感500字
- 下一篇: 《跃迁》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500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