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5篇_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有感5篇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美国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所写,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作者因为这本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1】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对事物的是非判断,对历史的认知,一般都会经历一个持续建构的过程。最初,它可能来自于父母,他们把自己的一套价值观灌输给我们;之后,学校的教育和自我学习,以及日益丰富的社会经历,又会不断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和思想。
可是,如果这个思想建构的过程在最开始就出了偏差,并一直偏离正常的轨道,直到十几年后,才愕然地发现,原来自己的思想一直建筑在非真实的泥沙之上。这个时候,应该如何面对轰然倒塌的价值观,如何纠正自己的偏见、构建新的价值体系,并在其中确立自己的身份呢?
这正是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在回忆录《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重塑自我是伴随塔拉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离群索居的教徒之家
塔拉从小生活在美国爱荷华州的一座大山里。这是一个信仰摩门教的家庭,他们万事全凭上帝的旨意,以一种“精神战术”对抗生活中的各种灾祸,奉行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他们不相信政府,坚决反对医疗机构。无论出现什么病痛,都拒不前往医院,而是坚持要回家。因为他们坚信,医院里的药物为上帝所憎恶,而家中自制的草药则是他们心中的“万灵药”。
塔拉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排行老七。直到9岁时,她才申请了出生证明,成为了纸面上被证明存在的人。塔拉从小就在父亲的废料场里干活,承受着高强度的体力劳动。16岁以前,她从未接受过任何学校教育,只在家中接受零碎的指导,进行自学。
患有躁郁症的父亲对时间怀有恐惧,而又笃信上帝的保佑,他总是将信念置于安全之前,常常不顾家人的安危。一次,为了尽可能快地装载废品,他让塔拉爬进装载机里,一边倾倒废品一边把废品理平整,最后险些被砸死。类似的事情接续上演,警觉和恐惧持续地笼罩在塔拉的心头。
哥哥肖恩同样患有精神上的痼疾,并施加在妹妹身上,让塔拉受到来自精神和身体的双重虐待。而对此,父母却近乎置若罔闻,鲜有作为。
贫穷和无知曾是塔拉身上难以摆脱的印记,她也长久地背负着一股羞耻感。但正如塔拉在书中所写的,她的羞耻感并非来自贫穷和无知,而是来自于父母:“一个将我朝吱嘎作响的大剪刀刀刃推去,而不是将我拉走远离它们的父亲”;在我受折磨而躺在地上时,“母亲就在隔壁房间闭目塞听,那一刻完全没有选择去尽一个母亲的责任”。而这个层面上的认知,则源于塔拉掀开了人生新的篇章。
单一视角的危险
对塔拉来说,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是在大学开启的。受哥哥泰勒的鼓励和启发,塔拉自学并通过了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第一次真正走出大山,进入到外面的世界。
初入大学,塔拉面对的是强烈的文化冲击。在此之前,她一直是透过父母的眼睛在观察世界,服膺于他们口中那套偏激的价值体系,奉行原教旨主义,坚决抵制政府和医院。在与外界近乎隔离的状态下,塔拉借助父母的视角获得了一个狭小窗口,并逐渐形成了心中稳固的价值观。而当进入到这个脱离了原生家庭的校园环境中时,扑面而来的是全然陌生的价值体系。
首先暴露的是自己的无知,缺乏基本的常识,如在课堂上尴尬地对“大屠杀(holocaust)”这个词的含义进行发问。关于历史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新知识,开始抹杀塔拉从前的各种认知。身边同学、老师的言行举止和观念也让她感受到了巨大的鸿沟。一方面她像是一个格格不入的人,难以在这个新环境中确认自己的身份;另一方面,她发现父亲一直信奉遵守的诸多准则其实建筑在虚假的历史之上,塔拉的信仰发生动摇,旧有的价值体系几近崩塌。
尼日利亚作家阿迪契曾以“单一故事的危险”为主题做过一场演讲,讲述人们对非洲故事的刻板印象和单一的故事想象。在塔拉·韦斯特弗这里,这个主题同样适用,更准确地说,是“单一视角的危险”。
这背后其实关乎权力与自由。
对塔拉来说,她曾经的单一视角便是用父母的眼睛来观察世界,而不知道父母视角的局限性乃至错误性。她被父母给予的传统所塑造,受制于这样的权威,把那套不经证伪的传统逐渐内化,然后又外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并为那套话语体系发声。她没有被赋予太多选择的自由和权利,对世界的审视也就局限在父母的那套认知体系之中,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那是由一堆不牢靠的、失真的信息堆砌而成的。根基已经偏离了轨道,之后长出的根茎和枝蔓又怎能维持正常?
也因为单一视角下的无知,塔拉在很多事情面前都保持了沉默,比如面对父亲和哥哥的指责,因为她无法为自己辩解,因为她压根儿不理解那种指责。这是一种巨大的无力。塔拉被家人定义了,被一种她所不了解的指责绑架了。
改变单一的视角,需要寻求更多真实的故事,更需要获得对自己思想的掌控权,即获得构建自我思想的权力。
通过接受大学教育,塔拉慢慢推翻之前的认知,摒弃单一视角,去寻找和了解真实而全面的历史面貌。一如阿迪契所说,“我们必须知道真相是什么,我们必须把谎言称为谎言。”塔拉开始一点点重塑自我,她慢慢理解了以赛亚·柏林所说的“积极自由”。不同于指向外在层面的“消极自由”,即身体不受他人阻碍地行动,“积极自由”意味着对自我思想的掌控,把自己从非理性的恐惧和信仰中解放出来。而这正是塔拉重塑自我的关键,解绑和超越父母所给予的价值理念,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漫长的自我救赎
塔拉的自我重塑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场漫长的自我救赎。如何面对头脑中牢固的宗教和政治理念,如何面对家人,如何向自己的无知和偏见妥协,如何实现身份认同,这些都是塔拉需要突破的障碍。而这个重塑自我的过程绝非她一个人的战斗,来自家人的压力将其演变成了一场情感和理智的持续拉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回忆录也是一个人的观念转变史和心灵成长史。透过塔拉的讲述,我们不难看出她在新旧价值观念之间的犹疑徘徊,在回归家庭与忠于事实和自我之间的纠结。她甚至去研究历史学家是如何修正自己的偏见,试图以此为契机,寻求自我的救赎,说服自己接受一个事实:“大多数人认同的历史不是她被教导的历史”。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曾说过,教育必须被视为一种对经验的不断重建。塔拉·韦斯特弗的这场教育之路正是她过往经验的不断重建,在新的价值体系中确立自己的身份,并逐渐实现自我的重塑。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2】
这是Tara Westover大获赞誉的自传《Educated》的中文版名字,最近这本书终于在国内出版,原版已经连续登上纽约时报bestseller榜单第一名好几周。
这是个看似荒诞但却无比真实的故事,作者Tara出生于美国虔诚的摩门教徒家庭,她没有出生证明,也没有任何医疗记录,在九岁之前,根据联邦法律,她这个人并不存在。
她的家庭都是摩门教徒,不信任政府,不相信公共教育,也不相信现代医学,即使在其中一个孩子重度烧伤的时候也只是在家用草药自己医治。
Tara就像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玻璃盒子里面,她只能透过父母提供给她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并以为这就是全部。
在17岁时她才第一次走进教室,彷佛一个奇迹一般,没受过任何系统教育的她通过了考试,进入大学。
之后她所受到的教育,给了她全新的看待家人看待世界的视角,她得以有机会重新审视父亲的精神疾病、母亲的懦弱和哥哥对她的暴力,同时抵抗家庭对她受教育的反对和阻碍,她被两个世界撕裂,在创伤中成长。
27岁时,她拿到了剑桥的PhD学位,但也和家乡亲人越走越远。
正像英文版标题Educated一样,这是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也同时是一个如何失去家庭的故事。
作者的文笔极佳,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其故事中。Tara的七个兄弟姐妹中,三个走出来成为了PhD,另外四个则留在了原地,继续着父母的生活。
Educated 和 Non-educated 之间不光没有交流,甚至存在敌意,就像是生活在两个意识形态对抗的国家。
我们都说教育是绝对正确的,是平等的,所有人都应该享有教育。但真实世界完全不是这样,有些人能得到很好的教育,有些人可能得不到。
看完本书,由衷地感受到当下我们所受各种教育的来之不易,人们通过教育可以找到自己的救赎之路,开启崭新的人生。
但最重要的,正如作者tara在一次访谈中表述的,也是最让我赞同的是: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他们应该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3】
小时候我们对父母和长辈的话深信不疑;开始读书时老师口中的才是标准答案;后来我们像朝圣一样捧起一本本书;而今,主流媒体仍是大众思潮的统帅,战旗所至,千万人往矣。我们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难以摆脱别人描绘的图景,直到闭上双眼的那一刻仍然以为这就是全世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受限于眼界,总是很轻易地成为了别人的牵线木偶,任人摆布。
如果没有走出巴克峰,没有走进杨百翰大学,我想,塔拉·

2、回复 “102”免费领取《【记忆力教程】快速高效学习教程》
3、回复 “103”免费领取《一分钟速算教程》
4、回复 “104”免费领取《Top 32经典英文启蒙绘本PDF+MP3》
5、回复 “105”免费领取《儿童英语绘本195本【PDF版】》
6、回复 “106、107、108”免费领取《更多神秘礼物……》
- 上一篇: 《红舞鞋》读书笔记600字
- 下一篇: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