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第5页
-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的学习方法:餐前睡前学习法
郭绍虞是中国有名的教、学者、文学批评史学家和语言学家。曾先后任教于协和大学、中州大学、燕京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但他自己却没有正式上过大学。郭绍虞从小家境贫寒,中学没毕业就为谋生而奔波。辍学不久,由朋友介绍到尚公小学教书,后兼任东亚体育专科学校体育理论教员。尚公小学是商务印书馆的子弟学校,有一个名叫“涵芬楼”的图书馆。他在午休和下班的时间去图书馆读书,并做了大量的读书卡片。他把这些小卡片,纸条挂到窗帘上、衣架上、橱柜里、镜子旁和床头上,以便随时随地都能阅读背诵。为了更快更牢地记住这些知识,他每月都要进行一次归类...
-
哲学家梁漱溟的学习方法:自学自求学习法
著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中国文化要义》的梁漱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解放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他先后涉猎哲学、佛学、历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多门学科,最终建立起一套自出机杼的理论体系。梁漱溟虽然是中学毕业,但他二十四岁就登上了北大的讲台。后来又成为杰出的思想家,这些都是他坚持自学的结果。“自学自求”是他总结出的二"自“学习法。他认为:“自学”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是生活中重要的自觉。对于“自求”,他认为,学问只有是经过自求而得到的,方才切实有用。一分“...
-
建筑学家陈从周的学习方法:博览背诵学习法
著有《苏州园林》、《园林谈丛》、《说园》及散文《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的陈从周,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他早年攻读文学,后来从事建筑教学和研究。他的学习方法是博览、背诵。他五岁时便读私塾,《千家诗》、《古文观止》、《幼学琼林》等书,他都熟读成诵。《幼学琼林》一书,对他后来研究建筑史及园林艺术,起了重要的作用。陈从周说:“少年时期的博闻强记,是增强记忆、丰富知识的最好时光。我记得那时旧式人家都有门联、厅堂联、书房联、字屏和匾额,写的都是名句、格言等。经常面对,天长日久自然成诵。至今我还能把老家的许...
-
古文字学家高亨的学习方法:真正精通学习法
著有《周易杂论》、《诸子新笺》、《诗经新注》、《文史述林》的高亨是中国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校勘学家。他先后担任山东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高亨青年时代便严谨治学,并决定一生过“三书"生活,即:读书、教书、写书。他惜时如金,每天鸡叫就起床。没有灯油,点燃高粱秸,在微弱的光下读书,在刻苦研读中,他总结出了“真正精通"学习法。要想真正精通,先要“一通”。选准一个研究课题之后,经过长时间的认真探索、反复推敲,彻底弄懂之后,“一通"才算过去了。只有“一通”真的通了,才会有百通...
-
戏曲评论家王季思的学习方法:钻进出来学习法
王季思是中国戏曲史家、戏曲评论家。他熟读了《论诉》、《孟子》、《诗经》、《左传》等史学经典,还阅读了《西厢记》、《红楼梦》等戏曲、小说。在研究古典文学时,他总结出了“钻进去,出得来"的学习方法。王季思说:要认真研究某个问题,必须充分掌握这个问题的有关资料。他在研究问题时,一面读原著一面尽量搜集与原著有关的资料,通过阅读、比较、校勘错误,才正式进入新的研究阶段。他所说的“钻进去,出得来",是指在读书时,光是钻进去不行,还要出得来。用什么来证明钻进去,出得来,而不是退出来呢?这就需要在掌握原始资料的...
-
孔子学习方法:学思习行学习法
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了。他一生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删许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子一生勤奋好学,暮年更加刻苦。他读《易经》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易经》是一部古书,十分深奥。孔子研究这部书时已是晚年,但他仍然爱不释手,手不释卷。他白天刻苦攻读,晚上还坚持乘烛夜读。一遍不懂,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因为翻阅的次数太多,把穿竹简(古时用来写字的竹板)的牛皮带磨断了好几次。后人把这个故事编成一句成语"书编三绝"(韦是皮革,绝是断的意思),...
-
经济学家孙冶方的学习方法:腹稿记忆学习法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孙治方的案头,贴着一句但丁的格言:“在科学的入口处,好比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在这里意志必须坚定,在这里不能让恐惧来做顾问'。孙治方就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科学的。1968年,他被扣上了“中国经济学界最大的修正主义分子"的帽子。4月,他被迫入狱。在狱中,孙治方非但没有放弃自己的正确观点,还写下了《社会主义经济论》一书。但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心里。因为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根本没有笔纸供他写作,他只能在心里不停地打腹稿,一字一句,一章一节,都刻在他的脑子里...
-
著名作家巴金的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习法
巴金是中国的著名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多国文字。巴金一生刻苦学习,勤于笔耕。他总结出一种独特的学习方法。巴金在《读书》上写道:“在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期间,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沙发上,等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一点美好的东西。”巴金常常这样静坐回忆和默诵以前读过的书。...
-
名人数学趣闻:江总书记与五点共圆问题
五点共圆问题早在读中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并且证过,题目介绍说这是江泽民主席给澳门濠江中学的学生出的一道数学题,流传甚广。最近读到《师从张景中》(彭翕成著)中关于该问题的介绍,才了解到其中的背景,感觉非常有意思,现将其摘录分享给大家。从中既可以了解到该问题的一段有趣故事,还可以欣赏该问题的美妙之处,文中还介绍了关于机器证明的一些知识。今天就由阿尔法趣味数学网给同学们带来名人数学趣闻:江总书记与五点共圆问题。 【江总书记与五点共圆问题】数学趣闻 2000年10月18日,张师接到一个电话。 “您好!您是张景中教...
-
古人趣味数学故事:曹冲6岁称象的故事——古代度量衡
曹冲6岁称象的故事体现的是古人在数学上的智慧,今天就让阿尔法趣味数学网小编来给同学们带来这个古人趣味数学故事:曹冲6岁称象的故事——古代度量衡。每天10分钟头脑大风暴,开发智力,培养探索能力,让你成为学习小天才。故事适合年级:小学一年级,数学启蒙,幼小衔接【曹冲6岁称象的故事——古代度量衡】趣味小故事:曹冲,三国时魏国人,曹操的儿子,公元208年,因病夭折,年仅13岁。自幼聪慧异常。善于动脑。6岁称象,展露超人的智慧。曹冲是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的儿子,小时聪慧异常,善于动脑筋,而且他心地善良,深得曹操的疼爱,常常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