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第11页
-
杜衡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戴克崇,笔名苏汶。江苏人。再海震旦大学读书时代开始创作。1926年与戴望舒创办《璎珞》旬刊,后又与施蜇存等合办《无轨列车》月刊《新文艺》月刊、《现代》月刊。这期间创作和翻译了许多作品。收在短篇集《石榴花》中的短篇小说多为反映青年男女的感情生活。1933年他在《现代》杂志上发表文章,自称是居于反动文艺和“左翼”文艺间的“第三种人”,由此引发出一场批判“第三种人”的论争。他在这场论争中重要文章有《“第三种人”的出路》等。抗战初期避居香港。193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漩涡里外》写一位中学老教师在学校的所作所为。19...
-
林语堂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入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5年“女师大风潮”中,撰写杂文,与鲁迅持同一立场。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
-
鲁光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徐世成。浙江永康人。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到《体育报》任记者、编辑。1961年10月在《体育报》副刊上发表第一篇散文《草原盛会》。60年代中期发表了短篇小说《冠军和亚军》、报告文学《朝气蓬勃》等作品。 1971年调国家体委工作。先后与人合作创作了报告文学《踏上地球之巅》长篇游记《在世界屋脊旅行》及电影剧本《第三女神》等。他的作品中,报告文学成就为高。1981年发表了反映中国女排为祖国荣誉拼搏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姑娘》,反响十分强烈,并获1979—1981年《当代》报告文学讲和第二届全国优...
-
楼适夷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用名锡春,曾用笔名楼建南,浙江余姚人。钱庄学徒出身,受五四运动感召,开始写作,最早在《创造日》等刊物上发表作品。1925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入上海艺术大学,参加太阳社,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挣扎》、《病与梦》。1929年留学日本,修俄罗斯文学。发表于《拓荒者》上的小说《盐场》是有名的早期左翼小说。 1931年回国,任“左联”,“文总”的党团工作,参与编辑“左联”机关刊物《前哨》、《文学导报》和《文艺新闻》。193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第三时期》,1933年被捕,在狱中翻年译了高尔基的《在人间》等作品。...
-
伍光建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曾用笔名君朔。广东新会人。少年时代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毕业后于1887年去英国伦敦皇家海军学院深造。回国后在水师学堂任教。曾为《中外时报》撰稿介绍西洋文化,较早用白话译介外国小说。此外还编写了数十册物理、化学、英文等教材,介绍新科学。民国时期,专事文学翻译,向中国读者介绍了《侠隐记》、《简·爱》、《呼啸山庄》等大量优秀小说。为了更多、更广的介绍外国文学名著,他还节译出版了数十种英汉对照本的小说,如《双城记》、《最后的末希干人》、《红宇》、《海上劳工》等。他的译著数量惊人,贡献极大。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
-
何达[港]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何孝达,另有笔名陶融,祖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当学生时开始写诗,一开始模仿徐志摩、郭沫若、然后是李金发、臧克家和浦风。到桂林后,曾得到艾青的辅导。在昆明西南联大就读时,几乎每首诗都经过闻一多指点。战后,转入清华大学,上朱自青的课,朱先生给他的诗打分数。1948年8月到香港定居,继续写诗,现在是香港作家联宜会理事。 他的诗多是朗诵诗,第一本诗集《我们开会》是朱自青为他编选的,并为诗集写了长序,称他的诗为“新诗中的新诗”,是诗的“一条新路”。他的诗的特点是强调“我们”而扬弃”“我”,实际上是强调接近人民,...
-
萧红[女]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开阔了视野,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的作品影响尤深。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这部作品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苦难生活,歌颂他们的觉醒与反...
-
乌热尔图[鄂温克]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徐绍民。黑龙江甘南县人。1965年到海拉尔市读初中。十年动乱开始,到处流浪。1968年回到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河畔的鄂温克族猎民村插队,开始了猎人生活。此后当过工人、民警,担任过乡党委副书记。 1976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1980年调到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文联工作,现任呼盟文联主席。1981年发表的《瞧啊,那片绿叶》,是一篇用散文笔调写的短篇小说,记述了30年来鄂温克和汉族人民友好往来的故事,荣获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优秀小说奖。小说《一个猎人的恳求》、《七叉犄角的公鹿》和《琥...
-
葛洛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常洛,河南汝阳人。1938年入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又在延安鲁艺学习、任教。1939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和散文。1945年后曾任教于北方大学。解放战争时,任二野随军记者,重庆市军管会文艺处长等职。1953年到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历任《人民文学》副主编、《诗刊》副主编、《小说选刊》主编。一生在编辑工作岗位上作出很大贡献。后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他的作品除195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雇工》外,散见于《人民文学》等报刊上。 [著作书目] 雇工(短篇小说集)1950,中南新华书店 (杨葵)...
-
梅林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张芝田,笔名穆林。原籍广东大埔。童年家贫,做过学徒。1926年至1930年在汕头河南洋马来西亚等地谋生。九一八事变时回国参加革命,任共青团梅河区委宣传部长。1932年调烟台任《东海日报》副刊编辑和《复兴日报》总编辑。1934年赴青岛任《青岛晨报》编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先后在武汉、重庆、上海等地任该会秘书、理事和会刊《抗战文艺》、《中国作家》编委。1949年5月上海解放,先后在上海文学工作者协会、华东文联、作协上海分会工作。1952年至1956年在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和...
-
林斤澜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浙江温州人。上中学后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15岁离家独立生活。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解放后到北京市文联创作组写剧本,1956年出版第一本戏剧集的《布谷》。以后发表的作品大多为短篇小说,取材与农民或知识分子的现实生活,讲究构思立意,风格清新隽永。短篇小说《台湾姑娘》的题材和写法新颖独到,曾引起读者注意。1962年春,由老舍主持,北京市文联举行了3次林斤澜创作座谈会,专题探讨他的风格特色。 近年有以浙江农村为背景的短篇系列小说《矮凳桥风情》问世。语言凝练、含蓄,并试图把温州方言溶入作品。他用...
-
姜椿芳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江苏常州人。常用笔名有林陵、化之、蔡云等。1928年在哈尔滨专修俄文,并开始写诗、杂文和影评。1930年进光华通讯社担任翻译和编辑工作。1931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哈尔滨团市委和满洲团省委的宣传部长。1932年转为中共党员,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干事,主持部务。1936年春与金剑啸合编《大北画刊》,6月间因刊载高尔基病重消息和高尔基头像,被日本占领者逮捕,画刊亦被封闭。7月获释。转往上海,在苏联亚洲影片公司和上海大戏院担任苏联影片的翻译和宣工作,并参加左翼文学和戏剧的活动。1937年底参加夏衍主编的《译报...
-
臧克家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山东诸城人。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农村。1923年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受五四运动影响,学习写诗。1925年处女作《别十与天?》载《语丝》。1926年秋,愤于军阀的反动统治,潜去武汉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参加讨伐反动军阀夏斗?的战役。大革命失败后,逃亡东北。1929年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发表新诗《默静在晚林中》。1934年毕业于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在校读书期间,在新诗创作上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与帮助。1932年在《新月》4卷7期发表第一首有代表性的诗作《难民》,写出了农民悲惨的遭遇。19...
-
金人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张君悌。河北南宫人。早年写过小说和杂文。1934年后专事翻译。1937年到上海,翻译了萧洛霍夫的名著《静静的顿河》,后来多次再版。后来又译过《荒漠中的城》等苏联小说。1942年去苏北,曾任职于《抗敌报》和苏北行政公署等处。1946年后去东北工作。解放后继续从事翻译工作,一生翻译苏联文学数十部,作出了重要贡献。 [翻译书目] 静静的顿河(长篇小说)苏联萧洛霍夫著,1940—1941,光明 荒漠中的城(长篇小说)苏联绥拉摩维支著,1940,香港海燕书店 小夏伯阳(中篇小说)苏联茅基莱福斯...
-
林燕妮[女、港]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广东惠州人,家境丰裕,毕业于香港真光学校,赴美留学,在加州柏克莱大学攻读遗传学。返港后随香港大学罗忼烈教授研究元曲,获港大硕士学位。在香港无线电视台推广部工作,并主持节目。1973年后常为《明报》写杂文。离开电视台之后,和黄霑合作兴办“黄与林”广告公司,并为《明报》写专栏,以后开始写散文,发表在《明报周刊》上。 近年又从事小说的创作,短中长篇都有。她是香港文坛上新涌现出的一位有才气的女作家。 最擅长的是散文创作,她的代表作是《懒洋洋的下午》。观察力很强,文思敏捷,抓住微小的特别之处,化成文字,就有精...
-
陈纪滢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河北安国人。1922年就读于保定中学。次年开始在北京《晨报》、《京报》发表小诗。1927年在北京民国大学预科毕业后,考入哈尔滨吉黑邮政管理局,同时入哈尔滨法政大学学习。1928年与孔罗荪等人组织蓓蕾文艺社。九一八事变中,作为《大公报》在东北的秘密通讯员,连续写出几篇揭露日军侵占东北的暴行和伪满真相的报道《东北踏察记》,名振一时。后主编《大公报》副刊《小公园》及《战线》。1935年与赵惜梦等创办《大光报》,主编综合性副刊《别墅》。1937年至1946年5月任《大公报》副刊编辑、记者、特派员,同时兼任中华全国文艺界...
-
何其芳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曾发表新诗。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泸的《现代》、《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其诗收入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 193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执教。在现实影响下创作的《还乡杂记》等,以渐趋朴实的文风代替早期雕饰的审美特点。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和成都任教员,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了《成都,...
-
陆侃如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江苏海门人,五四运动后进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26年毕业。同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研究古典文学,一年后毕业,任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1932年同夫人冯沅君到法国 留学。1935年毕业于巴黎大学研究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燕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教务主任。抗战期间,在四川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川北分会主席。抗战胜利后,任东北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解放后,历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图书馆馆长,《文史哲》主编、副校长。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任中央常务委员。1957年错划为右派,1979年获得纠正...
-
艾煊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艾光道,安徽舒城人,现任江苏省作家会主席。抗战前读中学。抗日战争初期在五战区救亡工作团工作,1940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过记者编辑、采访主任、 编辑主任。1949年以后,曾任《新华日报》编委、特派记者、副刊主编、江苏省文联秘书长,副主席。1951年发表以渡江战役为背影的长篇小说《战斗在长江三角州》。从1957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常发表诗和散文。1965年出版长篇小说《大江风雷》,描写抗战初期新四军对日伪斗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情景。198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乡关何处》,反映了抗战中日军攻战上...
-
杨苏[白]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籍云南剑川。童年在家乡读过私塾,1943年中学时代参加进步活动被开除学籍。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4月参加解放滇西北的许多战斗。解放后长期担任地方的领导工作。 1967年底在《萌芽》发表散文《响吧!象脚鼓》,从此便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到“文革”前的六七年内,发表了40多篇短篇小说、散文 和报告文学,还和李鉴尧、王家乙合写了电影剧本《景颇姑娘》。1961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没有织完的统裙》,得到茅盾、冰心的赞誉。其中的同名小说展示了景颇族母女两代人的思想差异和新型少数民族妇女的成长。 ...
-
王拓[台]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王纮久,台湾基隆人。世代以捕鱼为业,自幼在渔村长大。13岁丧父,依靠母亲挑杂货担子穿梭于大街小巷维持一家生计。从小学到大学,最后毕业于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获硕士学位。一直依靠课余兼职才得以完成学业。卖油炸馃、冰棒,捡破烂、挑煤、磨铁锈,后来当家庭教师,经历过各种艰难。他握笔写作,是因为自觉有义务为渔民“讲出他们心里的话”。1978年曾参加民意选举。1979年因牵涉高雄事件与另一位作家杨青矗同时入狱。1984年才释放。被捕前任政治大学中文系讲师。 1970年9月在《纯文学》发表第一篇小说《吊人树》,收入...
-
周全平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周承澎,江苏宜兴人,17岁迁居苏州,毕业于苏州第而甲种学校。后来在上海郊区做过菜店营业主任,农场职员。1922年在上海结识郭沫若、成彷吾等,加入创造社。1925年组织创造社出版部,主编《洪水》半月刊。同年编《幼州》月刊。1929年主编《出版月刊》。1930年参加“左联”成立大会,被选为候补常委。后脱离“左联”,先后在江苏无锡产业推广所、安徽林淮关凤怀区实验场、甘肃兰州水利林木公司、江苏省立苏州农校等处工作。1949年后一度在苏南地区文化教育部门工作。 1919年开始写小说。早期的一些小说有写倾向,关心...
-
李存葆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山东五莲人。初中毕业后,曾回乡务农两年。1964年参军,曾任排长,后调团政治处任新闻干事。1970年调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创作室任编导。1979年春,赴云南对越自卫还击战前线采访,荣立三等功。他的名作是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作品描写一支驻守在中越边境的连队的战斗生活,塑造了梁三喜等一系列感人的军人形象,也揭示了我们队伍中某些不健康的因素。这篇小说荣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他的报告文学《金银梦》获《解放军文艺》1982年优秀作品奖。《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再一次揭露了“左”的倾向给部队建设带来的...
-
颜纯钩[港]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笔名慕翼,出生在福建晋江的一个华侨家庭,幼年时曾在香港居留,后来回家乡念了4年中学,于1969下乡插队,1971年至1978年当过铁路电力外线架线工,1978年定居香港并开始业余写作,第一篇短篇小说《迷茫》发表于香港《七十年代》月刊。编辑过《新晚报》的文艺版、思想理论版、书话版和《文汇报》的文摘版、读书版等栏目。目前任《文汇报》副刊编辑和天地图书公司的兼职编辑。他的短篇小说《山路》曾获1981年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奖;中篇小说《背负人生》曾获1983年第一届博益小说创作比赛冠军奖。1984年出版了第一部...
-
倪贻德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浙江杭州人。1922年上海美专毕业后曾任美术教师。1927年留学日本习绘画,回国后主要从事美术研究和教学工作。 1923年至1924年常在《创作周报》、《创作日》发表小说。代表作《玄武湖之秋》写一个美术教员与学生的恋情,纯真感情受到社会的猜忌与讥嘲,由此引起主人公的哀叹,他的小说偏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文字清柔,格调哀婉,类似散文。 除文学作品外,他有美术论著多种,主要是《近代艺术》、《西洋画概论》、《西洋美术》、《艺术漫谈》等。 [著作书目] 玄武湖之秋(短篇小说集)1924,泰东 ...
-
季康[女]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赵继康,浙江嘉善人。16岁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中文系。1948年因淮海战役开始,停学到台湾彭湖,在马关白沙岛一所中学教英语。5个月后辞职,到香港姐姐家暂住,开始创作散文及小说,在《星岛日报》上发表。 1949年在广州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随军驻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宣传工作。曾任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记者。1960年转业到作协昆明分会为专业作家。先后创作不少短篇小说,3部电影文学剧本和一些散文。剧本《摩雅傣》和《五朵金花》拍成电影后,受到人们广泛喜爱。《五朵金花》还获得亚非电影节金质奖章 。...
-
舒婷[女]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中学毕业后,到上杭县农村劳动。1971年开始诗歌创作,1972年调到厦门进入工厂、做过泥水工、浆沙场、挡车工、统计员、焊锡工等。1979年发表处女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引起注目,获1970—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1980年调到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8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双桅船》,其中不少诗篇得到读者喜爱。她的诗真挚、柔婉、朦胧,以曲折的方式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曾被称为“崛起的诗群“中的代表”,因而引起争论。 [著作书目] 双枪船(诗集)198...
-
徐速[港]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徐斌。又名徐直平,生于江苏宿县,抗战时毕业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7分校第19期,后来担任过参谋等军职。抗战胜利后,随军进驻北平,曾在北大中文系旁听,创办《新大陆》月刊,他的第一部作品中篇小说《春晓》在该刊发表。1950年由成都去香港,在自由出版社任编辑,同时兴办高原出版社。1955年刊行《海澜》和《少年》两种杂志。1966年创办纯文艺杂志《当代文艺》月刊,坚持了14年之久,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对发展香港文学有积极贡献。1969年至1971年在香港珠海学院文学系任教授。 长篇小说《星星、月亮、太阳》是他的...
-
柳青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陕西吴堡人,原名刘蕴华。读高小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前后,任学联刊物,《学生呼声》主编,是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在中华全国文艺接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工作期间,写过一些短篇小说。 1943年到米脂县的一个乡政府当文书,和农民群众朝夕相处3年,思想上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一生的生活、创作有重要意义。根据这时期的生活积累,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生动地反映了陕北解放区大生产运动中的农民生活。1951年,第二部长篇小说《铜墙铁壁》出版,小说描写了陕北人民在共产党领...
-
孙俍工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湖南隆回人。1916年在家乡读完中学,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校与同学组织文艺社团,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毕业后到长沙第一师范任国文教员。1922年赴上海任教于中国公学。1924年赴日本入上智大学研究德国文学,1928年回国任复旦大学教授,,1930年任中文系主任。1931年与夫人王梅痕再次东渡,因九一八事变旋即回国,到南京国立编译馆任人文组编译,两年后辞职。抗战爆发后到成都任中央军校政治主任教官和华西大学教授。不久迁居重庆,被聘为监察院参事,1944年被解职。解放后的几年,先后在四川教育学院、湖南大学、湖南...
-
郭绍虞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郭希玢,江苏苏州人。中学未毕业,在自学中开始学术研究和创作。1919年到北京,为《晨报副刊》撰稿,其中有《马克思年表》、译述《近代美学》(日本高山林次郎编选),《艺术谈》等,新诗有《世界及流星》。这个时期在北大旁听,并加入新潮社。1921年和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从事新诗、散文创作。1921年起,先后到济南第一师范学校、福州协和大学、开封中州大学、武昌中山大学执教。1927年后任北平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后一度到中国大学任教。1942年至1949年在开明书店任编辑,并先后在上海大夏大...
-
方玮德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安徽桐城人,出身书香门第,是桐城派大家方苞的后人,其父方孝岳、表兄宗白华、九姑方令孺,都是著名学者诗人,因此从小打下良好的文学基础。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外国文学系读书,1929年起在《新月》、《文艺》、《诗刊》等期刊上发表诗歌,颇得闻一多、徐志摩赞赏,成为新月诗派的后起之秀。其诗风轻灵飘忽,凝重中显出温柔。《海上的声音》与《幽子》最著名。与陈梦家合写的长诗《悔与日》也被广为传诵。1931年大学毕业,到厦门集美学校任教,并智力于文学创作和翻译。1932年参与创办文艺刊物《灯塔》,出二期而止。1933年病倒厦门,19...
-
哈华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钟开明,生于四川成都。早年就读于成都离山中学。1938年到延安抗大学习。不久赴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开始在《秦风日报》发表小说。、《新华日报》撰写战斗通讯和报告文学。 解放战争时期编辑《大众日报》、《渤海日报》副刊。1948年在济南《新民主报》发表长篇报告文学《新安旅行团》,讲述一个有小学生组成的旅行团宣传抗日,参加革命的事迹,对当时的青少年产生过一定影响。1949年,长篇小说《浅野三朗》出版。小说写侵华日军士兵的觉醒,产生较大的影响,后被译为日文, 解放后在上海任《解放日报》副刊编辑。1956...
-
郑愁予[外]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郑文韬,河北宁河人,生于北平。父亲是军人,自幼随家庭各处奔走。在北平崇德中学读书时开始写诗,1949年编过油印本诗集《草鞋与筏子》。 随家人到台湾后就学于新竹中学。1951年开始在台湾报刊发表诗作,195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纪弦夸奖他是“青年诗人中出类拔萃的一个”。 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曾多年在基隆码头任职。1968年赴美留学,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后来在爱荷华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 他的诗,表现手法是现代的。但也注意汲取我国旧诗词之美。早期诗作构思新颖,形象生动。5...
-
马识途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马千木,四川忠县人。抗日战争前在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过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组织工作。1941年到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1945年毕业。曾写过小说和诗歌,办过文学刊物。1949年以后主要从事党的宣传工作.,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 1960年在《四川文艺》上发表短篇小说《老三姐》,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笔触引起了文坛的注意。接着在《人民文学》等刊物上连续发表了《找红军》、《接关系》、《小交通员》等短篇。1961年完成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叙述了在白色恐怖年代,一个革命家庭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