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第15页
-
陈学昭[女]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陈淑英,笔名野渠、式微、惠玖、陈芳等。浙江海宁人。1923年夏曾参与文学团体浅草社的活动。同年冬,散文《我所希望的新妇女》获上海《时报》征文比赛第二名,发表于1924年元旦新年增刊。 1925年出版第一部散文集《倦旅》。同年夏到北京大学旁听,在此期间在京沪两地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散文。1927年5月赴法学习。1934年获克莱蒙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归国。1938年8月赴延安参观访问后写的通讯散文《延安访问记》发表时曾遭国民党政府查禁。1940年冬再赴延安,先后担任《解放日报》编辑和中央党校四部文化教员。194...
-
林淡秋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浙江宁海人。年轻时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上海大学。1928年在上海艺术大学读书时,接触创造社成员,受到革命文学影响。1929年春到新加坡华侨中学教书,兼该校图书馆主任。同年秋回上海,开始在报刊上发表翻译作品和短篇小说。1933年参加社会科学者联盟。1935年参加“左联”,任常委。次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1942年初到苏中抗日根据地,先后任报刊编辑、总编辑、社长。1945年秋回上海,编辑《时代日报》、《时代杂志》。1950年调《人民日报》社任编委、副总编辑、文艺部主任。1958年调浙江工作,曾任杭州大学副校长、省...
-
成仿吾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湖南新化人,原名成灏,字仿吾,曾用笔名石厚生。1910年留学日本,预科学习后,于1917年在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就读,1918年结识郭沫若等人。1919年在《时事新报·学灯》开始发表新诗,次年发表短篇小说《流浪人的新年》,描写了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在寄人篱下的生活中的孤冷情怀,带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反封建色彩。1921年回国,在上海与郭沫若、郁达夫发起成立创造社,先后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及《洪水》等文学刊物,积极倡导革命文学运动,发表了一些论文。 1925年赴广东大学任教兼黄埔军校教官...
-
王西彦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浙江义乌人。1930年在义乌初中毕业后到杭州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就读。1933年入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读书,开始文学创作。最早的短篇小说《车站旁边的人家》,描写一个农妇被逼出卖肉体的惨景。同一时期所写的短篇小说,大都以浙东农村生活为题材。抗战初期,赴武汉参加战地服务团,到鲁南、苏北战地作民运工作。武汉沦陷后,到湖南《观察日报》和塘田讲学院从事编辑、教学工作。1940年到福建永安主编《现代文学》月刊。1942年后,先后担任桂林师院、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1946年写的短篇小说《人的世界》,写海滨城市一所...
-
周作人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寿,字星?,后改奎绶,自号起孟、启明(或岂明)、知堂等。重要笔名有独应、仲密、药堂、周遐寿等。祖籍浙江绍兴。 1901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1906年赴日本,先后入东京政法大学、立教大学文科学习,曾与鲁迅共同翻译《域外小说集》一、二集。1911年返回绍兴,先后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和绍兴教育会会长、浙江第五中学英语教员。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文科教瘦兼国史编译处?辑员。 新文学运动发韧时期,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新文学运动理论建设上的重要...
-
朱自清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仍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的《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
-
高长虹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山西盂县人,[compass1] 破落书香门第出身。又名高仰愈,笔名残红、C、CH等。幼年聪颖且富于反抗精神。9岁在家乡上小学。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时径自剪去辫子。1914年被迫与一位农村姑娘结婚。1915年在太原读中学时公开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受校方迫害,次年逃回家乡。1922年发表处女作《红叶》(诗歌)。1924年在北京从事狂飙运动,编辑出版《狂飙月刊》。后又在《国风日报》上创办《狂飙周刊》和《世界语周刊》。1925年《狂飙周刊》停刊 ,他参加鲁迅发起组织的莽原社,参与编辑《莽原》周刊,出力颇多。此后又与...
-
郑清文[台]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生于台湾桃园,一岁多过继给舅父,迁居台北县农村。1951年毕业于台北商职高商部,考入华南银行任职。1954年入台湾大学法学院商学系。读完大学服兵役一年半,1960年回银行复职。 1958年在台湾《联合报》副刊发表第一篇作品《寂寞的心》,此后不断有作品发表。著作中除一部长篇小说《峡地》外,多为短篇小说。文体简洁清淡,多描写挣扎于都市生活中的人物,通过他们的小悲剧,深刻的反映了现实。有些作品是用小说形式表现一种感觉、一个观念,也很耐读。他的作品在评论界有较好的评价,《门》1968年曾获第四届台湾文学奖,197...
-
杨青矗[台]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杨和雄,台湾台南人。家庭世代务农,生活清苦,11岁随全家迁到高雄谋生。父亲早逝,为负起家庭重担,中学毕业后就在出版、服装、炼油等多种行业做职工,生活阅历广,熟悉产业工人和贫苦农民,后来的作品也大多以他们为主人公,记述了他们的艰苦挣扎奋斗,呼吁社会帮助他们改变现状。人们称他为“工人小说家”。 最初写了几篇散文。第一篇小说《成龙之后》发表于1967年4月《新文艺月刊》。它描写草地人从乡下赶到城市看望在公司任高级职员的儿子,遭到儿子儿媳冷落的故事。1969年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的短篇小说《在室南...
-
冯亦代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浙江杭州人,原名贻德,1936年在上海沪江大学工商管理系毕业获商学士学位后,任职于上海中国保险公司,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1938年到香港《星报》社工作,参加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与戴望舒等人出版《中国作家》(英文版),并任《电影与戏剧》主编。1941年到重庆,集中力量翻译美国作家海明威等人30年代的剧本。他的散文《山城书简》以日军轰炸重庆为背景,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心头的悲愤,充满激昂的抗战热情。1942年与沈镛等人合办美学出版社,抗战结束后回到上海和姚苏凤创办《世界晨报》,任经理、代总编。后参加《联合晚报》...
-
海默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张泽藩,山东黄县人。中学时代受到抗日爱国思想的影响。1941年奔赴晋察冀边区参加革命,同年到华北联大学习。1945年到冀察热辽文工团工作,1948年调任天津市文工团创作部主任。文学创作开始于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发表处女作话剧《粮食》,其后又写了歌剧《十五的月亮》等。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同年负伤回国,到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工作,后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1954年发表中篇小说《突破临津江》。1956年发表小说《洞箫横吹曲》,反映农村合作化中的种种矛盾和斗争,展示了农村的新景象。1963年发表反映西藏平...
-
殷夫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徐祖华,常用笔名白莽,浙江象山人,“左联”五烈士之一。自幼好学,15岁时即写出《放脚时代的足印》等诗,早期诗作表现了对旧社会的憎恶,带有感伤情绪。1922年到上海,先后在澄衷、民立、浦东中学和同济大学读书。1927年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捕。1928年加入太阳社。1929年离校专门从事青年团工作,曾编辑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为中国共产党员。这几年写了大量富有鼓动力的政治抒情诗、情感真实,格调高昂,有强烈的战斗性。1930年加入“左联”、勤奋地为《萌芽》、《拓荒者》、《巴尔底山》等“左联”刊物写诗,也有少量小...
-
李瑛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河北丰润人,生于辽宁锦州。1943年开始练习写作,所写诗歌收入1944年与同学合编自费印刷的诗集《石城底青苗》。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边读书边从事进步学生运动。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南下,任新华社部队总分社记者。1950年底回北京,参加抗美援朝,后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1955年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做编辑,历任副总编、总编、社长、总政文化部部长等职。 解放后,多次深入边防部队,创作了许多反映海边防军民生活的优秀诗篇。到1963年共出版10本诗集,并编选出第一本选集《红柳集》。在诗中他歌颂...
-
关沫南[满]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关东彦、关雁,生于吉林永吉。1936年在哈尔滨《滨江时报》发表第一篇小说《醉妇》。1937年因家贫辍学,受雇于哈尔滨邮政管理局,同时参加哈尔滨马克思文艺学习小组,从事左翼文学活动。次年出版了反对读经复古的短篇小说集《蹉蛇》。1939年发表的小说《两船家》及其他散文、杂文,反映了工人与贫困知识分子不甘遭受压迫,追求革命出路的情景。1941年11月始在哈尔滨《大北新报》连载长篇小说《沙地之秋》,至12月31日因被日寇逮捕而中断。坐牢3年,出狱后任长春《青年文化》编辑。抗战胜利后,任东北作家联盟驻会执委,主编《新...
-
郭小川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河北丰宁人,原名郭恩大。1933年随家人逃难到北京。一二九运动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抗战前开始写诗。七七事变后参加八路军,1941年初到延安。这个时期写诗不多,较有名的是《老雇工》,诗歌以风趣笔调描写老雇工机智地捉弄敌人的故事。 解放战争期间任风宁县县长。1948年起先后在冀察热辽的《群众日报》、《天津日报》工作。1949年5月随军南下,长期在中南地区和中宣部做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并与陈关雨、张铁夫以“马铁丁”的笔名合写了大量“思想杂谈”,影响较大。1955年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并任《...
-
胡秋原[台]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胡业崇,湖北黄陂人。1925年入武昌大学学习理工,1928年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29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1931年回国游览适逢九一八事变,终止留学,在上海创办刊物《文化评论》,年底发表《阿狗文艺论》,后又发表《勿侵略文艺》,因此曾引起一场批判“文艺自由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1933年参加十九路军不满国民党中央而成立的“福建人民政府”,任文化委员会委员及文化宣传处主任。事败后到香港、印度、埃及、英国,1935年到莫斯科担任反法西斯宣传工作。抗战爆发后回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
马烽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马书铭,山西孝义人。少年时家庭贫困,依靠奖学金在县立高小就读。1937年冬,因日寇入侵而辍学。次年,参加抗日游击队任战士、班长、宣传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春,赴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开始接触新文学作品及外国文学名著。1942年9月16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处女作《第一次侦察》。 1944年以后,曾任《晋绥大众报》编辑、《抗战日报》副刊编辑、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致力于文学通俗化、大众化、,整理发表了不少民间传说和故事。 1945年春,与西戎合作,以晋绥边区第四界群英会上的典型人物和事迹...
-
陈伯吹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汝埙。江苏省宝山县(今属上海市)人。1919年考入县立甲种师范讲习所,毕业后任小学教师,业余时间开始创作。1927年创作了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学校生活记》,反映乡村小学的师生生活。1929年在上海工读时创作了书信体小说《畸形的爱》,次年底受聘于北新书局,开始主编《小学生》半月刊,并编辑《小朋友丛书》。九一八后怀着爱国热忱,写了《阿丽思小姐》等抗日反侵略的小说、童话。1934年在儿童书局担任编辑部主任,负责编辑《儿童杂志》。抗战期间曾任职于国立编译馆。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与教育家几楚材共同发起组织儿童文学工作者联...
-
欧阳山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杨凤歧、曾用笔名凡鸟、罗西等。生于湖北荆州市一个贫民家庭,1924年在中学读书时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那一夜》。1926年组织广州文学会,创办《广州文学》周刊。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玫瑰残了》,同年组织南方国文学会。1928年到上海,成为职业小说家。早期作品内容多自我表现,形式上受象征主义的影响。 1930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启蒙运动和革命文学的影响。1932年在广州组织“普罗作家同盟”,因推广革命文学,受到通缉。1933年赴上海,参加“左联”的活动。1936年在两个口号的论争中,拥护鲁迅提出的...
-
马彦祥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浙江鄞县人,生于上海。1928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上海、广东主编过《现代戏剧》月刊和《戏剧》双月刊,并不断从事戏剧活动。1932年任《益世报》副刊主编。193年任齐鲁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抗战开始后担任救亡演剧队第一队队长,在南京武汉等地宣传抗日。1939年到重庆,任职于中国电影制片厂和中国青年剧社。胜利后回北平任《新民报》副刊主编。1948年到华北解放区。1949年参加北平文化接管工作。后来担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副局长,主管戏剧工作。1960年被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现代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顾问。...
-
李乔[彝]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李桥安,云南石屏人。少年时曾到个旧当矿工,初中毕业后在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预科读过一年书。1929年流浪到上海,在穷苦生活中读了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作家的名作,被吸引走上左翼文学创作的道路。处女作中篇小说《未完成的斗争》,获创作社出版之《现代小说》无名作家处女作征文奖(共3篇)。第一个长篇《走厂》反映个旧矿工生活,经茅盾介绍编为《天马文学丛书》,因泸战爆发未出版,巴人将稿带到南洋被毁。 当过10多年中小学教员,抗战期间曾随滇军赴鲁南参加台儿庄大战。写过几篇报告文学如《禹王山的争夺战》、《军中回忆》...
-
严阵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阎桂青、阎晓光。生于山东莱阳。1950年在安徽参加土改期间,第一次以“严阵”的笔名在《皖北文艺》上发表了两首诗:《张二嫂分田》、《“拖不动”换工》。1953年调至安徽省文联任《安徽文艺》编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长诗《老张的手》受到文艺界的注意和读者的好评。诗作通过一个农民的手,展示了新旧生活的鲜明对照,语言生动,感情真挚。不久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淮河上的姑娘》。迄今出版了20部诗集。 除写诗以外,还从事中长篇小说和抒情散文的创作。已出版两部长篇小说,一部散文集,一部中...
-
巴人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浙江奉化人,原名王任叔。1920年宁波第四师范毕业后在宁波等地任小学教师,发表了许多白话诗和小说。1923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发表的小说《疲惫集》,叙述了一个农民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沦为乞丐的故事,被茅盾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1928年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完成了长篇小说《莽秀才造反记》初稿。1929年赴日本留学,第二年回国到上海,加入“左联”。1935年起,写作重点从小说转向杂文、评论。1938年前后编辑《译报》副刊《爝火》和《大家谈》、《申报》副刊《自由谈》,并...
-
葛琴[女]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江苏宜兴人。曾用笔名柯琴。青少年时就于读苏州乐益女中和上海景贤女中。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1932年春在《北斗》上发表第一篇小说《总退却》,描写了淞沪战争中兵士的愤懑和 失望情绪。编辑时鲁迅作序,称其为“时代的出产品”,“将中国的眼睛点出来了”。 30年代到1949年一直从事党的工作,辗转奔波,十分紧张。但她从未放松文学创作,先后共写了小说、散文、剧本、杂文等近50万字。全国解放后调电影局任编剧。 “文革”中被迫害致残。 [著作书目] ...
-
邵子南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董尊鑫,字少南,四川资阳人。初中毕业后,流浪与泯江流域,做过徒工、水手、车夫。1936年到上上海卖文为生,并做过文艺杂志《作品》的编辑,1937年到西安、太原,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参与组织街头诗、传单诗运动,紧密配合当时抗日战争。这些诗来自战斗生活,感情饱满,风格淳朴。1942年写成《李勇大摆地雷阵》,歌颂了晋察冀民兵广泛开展地雷战打击日本侵略军的英雄业绩。作品吸取的民间说唱文学的优点,通篇洋溢着乐观的信念和强烈的爱憎感情。1943年到重庆任《新华日报》采访部主任。1947年撤回西安,转...
-
李长之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李长治、李长植,山东利津人。1929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在校期间已发表散文作品。《我所认识的孙中山》是他的早期习作。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两年后转哲学系,同时参加了《文学季刊》的编委会。1934年后曾主编或创办《清华周刊》文艺栏、《文学评论》双月刊和《益世报》副刊。在出版第一本诗集《夜宴》前,即开始理论批评的写作。1936年出版《鲁迅批判》一书,产生影响。该年自清华大学毕业,遂留校任教。以后又历任京华美术学院、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的教职。1940年任教育部研究员。1944年主编《时与潮》副刊。1...
-
李健吾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山西运城人。常用笔名刘西渭。从小喜欢戏剧和文学,在北师大附中求学时就开始写作。曾与同学蹇先艾,朱大?等组织曦社,编辑《国风日报》的文艺副刊《爝火旬报》,常在《晨报副刊》、《语丝》发表作品。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中文系后转西洋文学系,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1年赴法国入巴黎现代语言专修学校,研究福楼拜。1933年回国,在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编辑委员会工作。1935年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期间,是上海“孤岛”话剧界的成员。抗战胜利后,与郑振铎合编《文艺复兴》杂志。与黄佐临等创...
-
陈梦家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笔名陈漫哉,浙江上虞人,生于南京.1927年夏入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1931年二十岁时出版第一部作品《梦家诗集》,颇受闻一多、徐志摩器重, 是新月派后期重要诗人。同年7月大学毕业,应徐志摩之邀,到上海编辑《新月诗选》。前期诗歌受格律诗影响,用词技巧周密、格律严谨。1932年2月应闻一多之邀,到青岛大学任助教。这时将自己凇沪战争时期的诗结集为《陈梦家作诗在前线》。同年夏天,进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学习,1933年到芜湖中学任教,创作了抒情长诗《往日》和《泰山与塞外的浩歌》,这两首诗一反前期诗风,别具自由的、浪漫的抒情格...
-
柳倩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刘智明,四川荣县人。中学时代接触新文艺。在成都大学文科预科读书期间,参加地下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社。1931年肄业于成都大学本科。同年到上海从事写作及翻译。 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左联”领导下的中国诗歌会,并与穆木天、蒲风等创办会刊《新诗歌》。1934年在《综合》杂志上发表了以一二八战争为题材的长诗《震撼大地的一月间》,因而闻名。同年10月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生命的微痕》。抗战爆发后,曾为《抗战》三日刊及诗刊《高射炮》撰稿。9月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1938年起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
-
焦菊隐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焦承志。浙江绍兴人,生于天津。 1924年进北平燕京大学政治系读书,开始诗歌、小说创作。散文诗《人间》对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同情。同时翻译莫里哀和歌尔多尼等人的剧本。1928年毕业后,任北平市立第二中学校长。1930年创办北平戏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1935年去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37年完成论文《今日之中国戏剧》,获文学博士学位。次年回国。先后在广西、四川等地教书,任导演,写了许多戏剧理论文章,探讨戏剧改革。抗战胜利后,任北平师范大学英文系主任,创办北平艺术馆。194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国语...
-
谷峪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谷五昌,又名谷武昌,河北武邑人。1946年毕业于本县师范学校。后到冀南艺术学校学习,并开始写剧本、小说、故事。1948年调冀南文委创作组,1949年调河北省文联筹委会创作部。1953年到北京中央文学讲习所进修,毕业后回河北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至今。他的作品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语言清新朴实,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短篇小说《新事新办》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农村的新风尚,在解放初期很有影响。1976年后又发表的短篇小说《夏收小记》《晨光》等。1985年后因患脑血栓停笔。曾为作家协会河北分会顾问。 [著作书目]...
-
孟伟哉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孟全,笔名小剑。祖籍山西洪洞。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部队期间开始写作,1950年开始发表散文、通讯。1954年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两个通讯员的故事》。后到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学习,并陆续发表一些小说、诗歌和文艺论文。 1958年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64年借调至中宣部文艺处。1973年到人民大学出版社工作。后在《诗刊》任职。1977年后出版了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昨天的战争》,作品歌颂了志愿军英雄人物和中朝人民友谊。80年代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宣部任领...
-
戈壁舟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廖耐难,四川成都人。1939年到延安,后考入鲁迅艺术文学院中文系。1946年秋调延安陕甘宁边区任创作组组长,开始写作诗歌。1947年到新华社前线分社任随军记者。 解放后,曾任西北文联创作室主任、作协秘书长、《延河》月刊主编。50年代是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这时期创作的《三弦战士》是经过多年酝酿后写成的以保卫延安为背景的长诗,通过一个艺人的视角,刻画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表现了陕北人民对党和毛泽东的热爱。 1962年调四川省文联任党组书记兼秘书长。1974年后任四川省博物馆顾问。 一共出版10多...
-
彭燕郊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福建莆田人,原名陈德矩。早年在福建莆田、厦门等地求学。1938年参加新四军,并开始学习写作。最初写的民歌发表与新四军的《抗敌报》。1939年开始在《七月》发表诗作。1941年到桂林,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常务理事,协助聂绀弩编辑《力报》副刊《新垦地》、《半月文艺》,同时主编《半月新诗》,童年出版了长诗《春天——大地的诱惑》。以后几年他在很多重要报刊上发表诗和散文,形成创作高潮。他的诗深沉而朴实,在文坛颇得好评。 1947年在反内战反饥饿运动中被捕,关押11个月。1949年5月绕道香港转赴北京,...
-
侯金镜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北京人,父亲是药材种植场工人。少年随父在天津上学。1937年夏考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因七七事变随校迁湖北。 1938年到延安,入陕北公学分校学习,毕业后留校演戏并写作。曾将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改编为话剧上演。1939年调晋察冀边区,创作宣传抗日的歌词、宣传剧。1942年加入共产党,年底任冀中军区火线剧社文学组组长。1943年到阜平县深入生活,任县抗联宣传部副部长,领导高街村剧团演《穷人乐》。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副社长、华北军区文工团副团长。建国初期在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做领导工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