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第2页
-
杨宪益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杨维武,安徽泗县人,生于天津。少年时期在家塾和教会学校读书,接受中西文化的熏陶。1934年入燕京大学后随英籍教师转赴英国求学。1936年秋入牛津大学莫顿学院攻读古希腊罗马文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救亡工作。1938年后一度任旅英华侨创办的《抗战日报》。编辑。1939年自费筹办宣传抗日救亡的油印刊物《奋起》。1940年偕夫人戴乃迭(英籍)由美国辗转归国,先后在重庆中央大学、贵阳师院、成都光华大学任教。1943年后任国立编译馆编纂。 1949年南京解放后任编译馆接管组组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
-
莫应丰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湖南益阳人。1959年入湖北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61年到广州空军文工团从事作曲、编剧。1970年复员,任职于长沙群众文化工作室。197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76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小兵闯大山》。1978年调湖南电影制片长写作电影剧本。 长篇小说《将军吟》在1980年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作品描述了彭其等三位将军在十年浩劫中的不同命运,控诉了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塑造了与错误路线作斗争的老一代革命者形象。这是第一部正面描写“文革”中尖锐、复杂斗争的长篇小说,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清新,富有生活气息,获...
-
陆柱国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陆祖柱,曾用名陆云卿。生于河南宜阳一贫民之家。上过私塾,1945年考入洛阳师范。 1948年加入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写过报导、通讯;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初期的主要作品中篇小说《决斗》发表于1950年7月。是年,调至总政文化部创作组从事专业创作。有影响的中篇《上甘岭》是1952年在朝鲜战场的战壕中写出的。作品描写志愿军的一个连队在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中,坚守阵地20天,终于获得胜利的英雄业绩。1958年长篇力作《踏平东海万顷浪》问世,著名的电影文学剧本《战火中的青春》便是根据此书中的一章改编而成。...
-
寒风[满]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李运平,河北易县人。曾就读于易城简易师范学校。1939年参加八路军,进入山西抗日根据地,从事宣传工作,曾参加过上党、淮海等战役。1949年渡江战役中曾立特等功。1952年随部队到云南,发表处女作小说《党和生命》。同年赴朝鲜前线访问,后来创作了长篇小说《东线》真实生动的刻划了志愿军的形象。回国后到解放军文艺社任编辑。因为长期深入基层,了解战士生活,他的作品受到战士欢迎。1976年到八一电影制片长任编剧至今。 近年来致力于战争小说的创作。主要有《淮海大战》和《上党之战》等等。前者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
盛成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江苏仪征人。早年秘密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并从欧阳渐、章炳麟、黄宗仰治汉学与佛学。1917年于上海震旦大学预科毕业。1919年做过工运领袖,参加五四运动。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在蒙白里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这时担任过中国学生工人联合会主席。1928年在法国巴黎大学任主讲,同年用法文写成长篇小说《我的母亲》,饮誉法国文坛。作品展示了浓缩的中国社会,充满民族特色的地方风情,被译成10余种文字,使他一举成有为世界影响的作家。1930年回国,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抗战中积极投身救亡活动。抗战后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法文系主...
-
艾明之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黄志堃,广东番禺人。少年时代在上海当过学徒、报童,后考入免费中学,又因日军入侵而辍学。1940年开始在上海发表短篇小说和散文。1944年夏抵重庆,发表了第一部中篇小说《上海二十四小时》,对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此后又在《新华日报》,《文哨》等报刊上续有作品发表。抗战胜利后返沪,任职于生活书店编辑部,出版了长篇小说《雾城秋》。1948年春转香港生活书店工作。解放初期在上海一家钢铁厂担任领导,年的工厂生活,对他后来的创作思想与创作题材都有很大的影响。 不久,他就创作了反映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不...
-
柏杨[台]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郭衣洞,祖籍河南辉县,生于开封.自幼丧母,受继母虐待,不知道生日.1968年在台湾因文学惹祸,被囚于火烧岛,1977年释放,从此把入狱的日子3月7日当作生日. 早年在辉县,开封读中学,高二时抗战爆发,停学从军,后来到四川三台入东北大学, 1946年毕业 ,曾任职东北《青年日报》社、沈阳辽东学院。1949年到台湾,在中学和大学教书。 最初以本名写小说,内容多为“五十年代在台湾的中国人因为战乱和贫穷而演出的悲剧”。到60年代,以笔名柏杨写杂文,“主题总离不了人权和人道”,“所批评的是中国几千年的酱缸...
-
戴平万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戴均,曾用笔名庄错、岳昭等。广东潮安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大学毕业,不久到上海从事文学创作。192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出路》,以后成为太阳社主要成员,参加“左联”筹备工作,是“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的重要撰稿人。这时出版有短篇小说集《都市之夜》、《陆阿六》等,写社会各个角落的惨苦现象,革命者的流浪生活,特别是农民的受压迫和觉醒。抗战爆发后,他是上海“孤岛”文学界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和梅益等编辑《上海的一日》,担任《新中国文艺丛刊》、《文艺新闻》和《每日译报》的编辑。新作小说集《苦菜》,思...
-
高士其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高仕。祖籍福建福州。1925年赴美留学,获细菌学博士学位。做实验十不幸感染脑炎病毒,造成终生疾病。1930年归国,应聘到南京中央医院任检验科主任。不久,因对现实不满,愤然辞职。1935年在《读书生活》上发表了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此后两年间发表了近百篇科学小品。1936年出版第一本科学小品集《我们的抗敌英雄》。抗战爆发后到延安,1939年入党。后来党送他到南方治病,全国解放回到北京。 从1949年到1965年,创作了60多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写了2000多行诗。其中《我们的土壤妈妈》...
-
叶水夫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浙江宁海人,原名叶源朝。自幼在上海求学,毕业于麦伦中学。1939年进入沪江大学物理系,肄业3年。1938年开始学习俄文,1942年起从事俄苏文学的翻译工作。1943年进时代出版社任编辑,1945年任《时代日报》编辑,并主编副刊。1951年任时代出版社副总编辑。1956年调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苏联东欧文学组副组长,《现代文艺理论译丛》主编。1978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外国文学研究集刊》主编,后为所长,兼《世界文学》主编、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为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
-
冯沅君[女]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冯淑兰,早年用笔名淦女士。原籍河南唐河。幼年跟母亲学四书五经古典诗词。1917年随哥哥冯友兰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研习中国古典文学。1923年秋开始以“淦女士”为笔名,陆续在《创造季刊》等刊物上发表《隔绝》等4篇系列小说。1926年辑为小说集《菤葹》。这些小说描写当时男女青年争取婚恋自由,反抗旧礼教的斗争生活,是我国新文学运动初期富有时代精神的著名作品。1925年后曾在金陵大学、中法大学等校任教,1929年与陆侃如合作编撰《中国诗史》时结为伉俪。后来又合著《中国文学史简编》等多...
-
叶鼎洛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江苏江阴人。生卒年月现已难考。20年代末至30年代,出版过一些小说,有过一定影响。 青年时在上海学过美术,1925年前后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教过图画,并与赵景深、田汉等人共同组建绿波社长沙分社,自费出版《萧湘绿波》。最早的一篇小说是《白郎的一生》在何处发表不详。第一部出版的小说是《前梦》,写一个青年画家的流浪生活,主人公满腹怨愤。《双影》是他的自叙传小说,写一个青年与妓女相爱的故事,主人公孤寂失望,情绪低沉。他的创作风格和情调类似郁达夫。有人认为,叶的小说描写细腻、结构严谨甚至超过郁,以至后来逐渐远离时代走...
-
刘雪苇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刘茂隆,笔名雪苇,贵州郎岱人。父母为手工业工人。幼年家贫,在县城读完小学后,靠亲友资助到省城读了一年中学。1931年起元旦到上海谋生,开始阅读进步书籍,接触马克思主义。1932年2月加入共青团,10月转入共产党。同年创作报告体小说《小工通讯》,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之后在国统区做地下工作,参与组织群众运动。1936年参加“两个口号”的论争,正式开始文艺理论的研究与写作。1937年9月去延安向中央汇报贵州省地下党的工作情况,随即留下,先后在中央党报委员会、解放社、马列学院学习、工作。1941年在中国文艺界抗敌...
-
李泽厚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祖籍湖南长沙,生于汉口。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孤独、清苦而又感伤的少年时代陪养了他的思辨能力和感受能力。读初中的时候写过新诗和小说,模仿艾青与艾芜。 1945年秋初中毕业,考取湖南省立一中,因家贫改入公费的省立第一师范 。读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48年夏师范毕业,经历了失学、失业,1949年解放前夕才谋到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1950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4年秋毕业,分配到上海高教局,因病被退回北京,1955年2月分配到哲学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直到现在...
-
郑振铎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祖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笔名西谛、郭源新等。 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五四运动爆发时,作为学生代表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1919年11月参与创办《新社会》周刊,提倡社会改造。1921年与沈雁冰、叶绍钧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主编《文学旬刊》,主编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1922年创刊并主编了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周刊。1923年接替茅盾主编《小说月报》。四一二政变后,被迫远走欧洲。1928年底回国,在商务印书馆工作。1931年赴北平在燕京大学、清华...
-
袁牧之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袁家莱。浙江宁波人。在上海读中学期间,曾在洪深领导的戏剧协会当小演员。1927年参加辛酉剧社的话剧演出。1930年放弃大学学业,投身左翼戏剧运动,主演过话剧。1934年入电影公司,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同年完成第一部电影剧作《桃李劫》并主编男主角。翌年编导了中国第一部音乐戏剧故事片《都市风光》。1937年编导的故事片《马路天使》轰动影坛。抗日战争爆发后,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到武汉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1938年与陈波儿联合主演了著名影片《八百壮士》。同年到延安,组成延安电影团,率摄影队辗转敌后战场拍...
-
耿庸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郑炳中,福建漳州人,生于苏门答腊。13岁起在《闽南日报》、《江声报》发表诗和散文。1937年在厦门双十中学高级新闻科毕业后到上海,第二年参与编辑出版了4期《战时文艺》。1940年起先后任《闽北日报》、《江西青年报》、《大成报》副刊主编。1943年春去重庆任中华书局《新中华》杂志编辑,写作剧本、杂文、小说。1945—1947年为宣怀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7年到台湾,任华南商业银行经济研究室研究员。1949年返广州任《新商晚报》副总编辑。1950年回上海任《展望》周刊编辑主任、振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
-
公木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张永年、张松甫,现名张松如,河北束鹿人。1928年考入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即北师大前身),1930年加入共青团,后受组织委托参与发起并加入“社联”、“左联”华北教师联盟和“北平文总”的组织与活动;除主编《鏖尔》杂志、与谷万川筹办《文学杂志》外,还为《文艺月刊》撰稿,参加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他宣称自己“首先是个战士,然后才是诗人”。 抗战开始,辗转抵西安,后赴晋绥军区二战区动员委员会任《动员》编辑、干训班主任、敌后游击队宣传股股长。《岢岚谣》即在此期间写成。1938年至延安抗大学习,后留校工作并...
-
路翎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徐嗣兴,江苏南京人。1935年起在江苏江宁中学读书。1937年在赵清阁主编的《弹花》上发表散文。1939年至1948年,先后做过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宣传队员、中央政治学校图书馆理员等。40年代初创作的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通过一位下层妇女的悲剧表现了下层人民的强悍与在愚昧困扰中的斗争。194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女们》(第一部)是自巴金的《家》问世以来又一部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力作。小说通过苏州首户蒋家的分崩离析。第二代子女的不同思想历程试图历史地的探讨抗敌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1948年...
-
罗念生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学名罗懋德。生于四川威远。192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对古希腊文学发生兴趣。1927年在北京主编《朝报》文艺副刊时,在清华学校刊上发表描写成都风物的散文《芙蓉城》,这是他最早发表的作品。1929年至1933年先后进美国俄亥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康奈尔大学研究院。1931年在纽约与罗皑岚、柳无忌等合办《文艺杂志》。 1933年开始翻译希腊古典文学。此后几十年间,译出许多希腊重要名著,有重大成就。1933年到1934年在雅典美国古典学院研究古希腊悲剧和艺术。 1934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
-
姚雪垠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姚冠三,河南邓县人。幼年在家乡读私塾和小学。1924年至信阳一所教会中学就读。1929年春考入河南大学预科。次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释放后被校方开除,离开河南至北平。1935年起,陆续在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发表短篇小说。1937年到开封,与嵇文甫、范文澜、《王阑西等人创办《风雨》周刊。1938年春到武汉,在《文艺阵地》1卷3期发表著名的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描写农民在抗战大潮中的觉醒和成长,最显著的特色是采用鲜活的群众语言,为当时一般作品所少见,被认为抗战文艺的杰作。1938年冬,至湖北襄樊参加钱...
-
师陀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王长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河南杞县人。在开封读中学。学生时代曾与同学办过刊物。 193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九一八事变发生,即参加反帝大同盟,进行救亡宣传工作。最初的小说《请愿正篇》,写学生的抗日爱国热情,发表于《北斗》。1932年与汪金丁等创办文学杂志《尖锐》。接着,专心从事创作。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深切表现了北方农村的衰微,善于描写场景,富有悲哀的抒情气质,1937年因艺术风格独特而获《大公报》文艺奖金。前期的散文凄婉,有诗意,与小说一样带有京派风味。 1986年秋,从北...
-
顾城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祖籍上海,生于北京。1969年刚迈入初中,即被“文革”之风刮到山东农村,随他父亲诗人顾工放猪,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写了《无名的小花》等诗集。1973年开始学习绘画,1974年返京,先后做过翻糖工、木工、漆工、编辑等临时工作。公开发表的第一首诗是刊于1977年3月号《蒲公英》上的《生命幻想曲》。这是他13岁随父亲下放时在潍河岸边用树枝写在沙滩上的,诗歌以奇特的幻想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生命世界。1980年发表《抒情诗十首》获星星诗歌奖。1984年获香港大拇指诗奖。1986年2月出版诗集《黑眼睛》。代表作有《生命幻想...
-
韦君宜[女]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魏蓁一,北京人。1935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辍学,流亡到南方。1939年奔赴延安,做过编辑、中学教师,经常在报刊上发表谈论青年思想的论文及其散文,后编成《前进的脚迹》一书。这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43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龙》。全国解放后作基层工作和青年工作。1953年调到中国作家协会主编指导青年写作的刊物《文艺学习》。1958年在农村劳动期间,与人合编反映农村面貌的散文特写集《故乡和亲人》。1960年到作家出版社。 1968年以后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副社长...
-
施蜇存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施德普,笔名还有施清萍、安华等。浙江杭州人,幼年时住苏州,后迁居上海松江。 中学时代开始写作,曾向《觉悟》、《礼拜六》投稿,与戴望舒、杜衡、张天翼等组织过文学团体兰社。1922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次年到上海进上海大学,受了新文学的影响。1926年转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一度参加革命活动,并与同班的戴望舒、刘呐欧等创办《璎珞》旬刊,在此发表了成名作《上元灯》(原名《春灯》)。1929年后在水沫书店编辑《无轨列车》、《新文艺》,1932年至1935年主编著名的《现代》月刊。这期间,他的《上元灯》集出版。大部...
-
高云览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籍福建厦门。1926年到上海。在同乡会馆开办的免费学校泉漳中学读书。1927年以后,在厦门和漳州任教。写过中篇小说《前夜》,描写党的底下工作者的艰苦斗争。 1932年在上海加入“左联”。不久返厦门。七七事变发生后,赴南洋地区教书。在马来亚参加“抗敌后援会”和南洋华侨回国慰问团。当时写的中篇小说《春秋劫》,发表于马来亚槟城《现代周刊》。 1950年回国到天津定居。1952年开始,用4年时间写成长篇小说《小城春秋》,生动的描写了1930年厦门地区党领导的劫狱斗争。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中国古...
-
夏易[女、港]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陈绚文,原籍广东新会,生于香港。抗战时辗转至昆明,在西南联大社会系读书,1946年到清华大学学习,并开始发表作品。1948年大学毕业后回香港,在中学教书5年,1954年以后专事写作,作品散见于香港各大报刊。1978年曾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长篇小说《变》是他的代表作,描写两姐妹在香港沦陷时、抗战胜利时和60年代中期的种种生活变迁,小说设计的时间跨度和老年,再由老年写到她们的下一代,把整整两代人对国家、对人生、对恋爱、对家庭生活的种种不同认识和态度都包罗了进来,是反映香港现代知识界妇女生活的...
-
李霁野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安徽霍丘人。1919年秋考入阜阳第三师范学校,与韦素园等先后同学。1921年冬,因赞同白话文,接受共产主义思想被排挤退学,在家自修英语。1923年春到北京读书,继续自修英语。课余常编译一些短文以换取学费和生活费,逐渐专心致力于文学翻译。 1924年译完俄国安特列夫的《往星中》,向鲁迅求教,结识鲁迅;此后组成未名社。1929年秋到北京孔德学校任教。1930年到1937年间,一直担任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这几年继续翻译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简爱》等世界名著。抗战期间,他先在北平辅仁大学任教,19...
-
罗大冈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浙江绍兴人,原名罗大刚。1929年考入北平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专攻法国文学,1933年毕业,由校方派往法国留学。1937年获里昂大学文学硕士、1939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亚交通中断,无法返国,生活困难,于1942年暂任中国驻瑞士工使馆临时雇员。1947年4月回国。应聘任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1951年任法华大学教授,1952年调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西语系教授。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开始被选为政协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3年1月荣获法国巴...
-
王文兴[台]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福建福州人,在台湾长大,台北师大附中毕业后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后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小说创作班,获艺术硕士。现任教于台大外文系,主讲英美文学及小说创作。 大学时代与白先勇等创办有影响的文学期刊《现代文学》,当时开始发表小说,并积极著文介绍西方现代主义作家。60年代后期出版过短篇小说集《龙天楼》和《玩具手枪》。1979年出版的《十五篇小说》是这两本集子所收小说的合集。据说他每天创作二三小时,只写100字,在语言形式上尽力精雕细琢。他的作品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家变》,“描写一个现代知识青...
-
於犁华[女、外]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籍浙江镇海,生于上海。早年在上海、福建、浙江等地读书,到台湾后读完中学,1953年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赴美,次年入加洲大学洛杉?分校新闻系,1956年获硕士学位,1968年起在纽约市立大学分校任教。 读高二时,作文《〈边城〉读后记》由老师介绍到报上发表,可算作处女作。大学时代和到美国后常写小说了,内容多涉及留学生生活。第一本长篇小说《梦回青河》1963年出版,写敌伪统治时期一个家庭的错综关系,徐?作序说它“故事紧凑,人物创造与心理刻划非常生东,场合气愤的控制又非常得力”。 196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
叶圣陶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这些小说一反该刊物的趣味主义,较真实、广泛地反映了国民初年的社会生活,想象力较为丰富,构思不落俗套。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其间与好友吴宾诺、王伯祥等人实验新式教育方案,传播新文化、新思潮。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
-
曹葆华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四川乐山人。青年时代就读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和清华研究院,1935年毕业。在校期间就开始新诗创作,最初的诗集《抒情十三章》于1929年自费出版。30年代续有诗集刊行。较著名的有1937年出版的《无题草》,包含50多首小诗,实际是一首长抒情诗,文字朴实流畅,有浓郁的情感描绘。 1939年去延安,任教于鲁艺文学系。1944年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翻译马列著作,曾任俄文翻译室主任。1962年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部外国文学研究所继续从事翻译、研究工作,除翻译政治、哲学专著外,也有许多文艺理论译著,有很大影响。...
-
刘厚明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北京人。1950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和工读学校执教。1954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写成独幕剧《钮扣》。1961年到北京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65年到北京市人民艺术剧院担任编剧,1986年到文化部工作,去世前担任文化部社会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做教师期间创作许多儿童剧,以《夏天来了》和《小雁齐飞》最为著名。这些作品都取材与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新一代热爱集体、热爱生活,正确对待友谊和荣誉。作品生活气息浓厚,故事性强,生动活泼。1963年至1964年,参加北京市农村文化工作队,创作了反映农村...
-
李準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河南洛阳人。少年时因家境困难辍学,进盐栈当过学徒。1945年在父亲办的邮政代办所谋得差使。1948年洛阳解放,做过银行职员、教师。1953年11月在《河南日报》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曾被全国40余家报刊转载,是当时较优秀的表现农村生活的小说。 1954年8月下农村落户当农民,1955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59年他担任编剧的电影《老兵新传》被评为国庆十周年优秀影片,荣获195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质奖。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发表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两匹瘦马》,引起广泛注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