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和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有些好奇心强的同学们就对这个常见的东西产生了很多疑问。今天阿尔法趣味数学网就给大家讲一讲有关时间、小时制、时区、闰秒的趣味数学小故事。此故事知识点适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章:认识钟表,同样也适合幼小衔接和数学启蒙的小朋友。
每天10分钟头脑大风暴,开发智力,培养探索能力,让你成为学习小天才。
故事适合年级:数学启蒙、数学一年级
生活小场景:
今天的数学课,多多学习了认识钟表的故事。
妈妈突然走过来神秘兮兮地说:
“你们学了认识钟表的故事,应该对时间有简单的认识了吧,但是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小时制、时区、闰秒的一些趣味故事吗?想听一下吗?”
“当然想了,妈妈快给我讲一讲!”多多兴奋地说。
下面我们就跟着阿尔法趣味数学网一起来听故事吧!
有关时间、小时制、时区、闰秒的趣味数学小故事:
【24小时制的运用】
公元前500年左右,古巴比伦人就将天空分为许多区域,并将它们前为“星座”,黄道带上的12星座最初是用来计量时间的。
古巴比伦人把一天分为两个12小时,相信24小时制的概念在那里就出现了。另外、古巴比伦人还发明了六十进制,规定1小时分为60分钟,1分钟分为60秒。
【时间为什么是六十进制】
这是由于古罗马帝国的一个传统。我国自古以来最吉利的数字是5和9,而古罗马帝国是6和0,所以,在很久以前,古罗马帝国的时间就是六十进制。
六十进制最初起源于古巴比伦,至于古巴比伦人为什么要用60进位,说法不一。有人把古巴比伦人最初认为的一年有360天,太阳每天走一“步”(即1度)和古巴比伦人已熟悉的六等分圆周相结合,从而得到60进位;也有人认为60有2,3,4,5,6,10,12等因数,能使运算简化,等等。
这种六十进制最初由兴克斯(Hincks)于1854年在古巴比伦的泥板上发现,在泥板上刻有1.4=82,1.21=92,1.40=102,2.1=112这样的等式,这些式子按其他进制都无法理解,如按六十进制就容易多了,如1.40=1×60+40=100=102。
【是谁发明了12小时制?】
12小时制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埃及人的日历上标注着一年有36个“星期”,每个星期都有10天,剩余5天作为节日。每一个星期的开始都以黎明时分某颗特定的星星升起为标志,这些星星将夜晚自然地分成12等份,这就是最早的12小时制。类似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埃及人把白天也分成12等份。
24小时制和12小时制的对比图(a.m.是拉丁文antemeridiem的缩写,是中午之前的意思。p.m.是拉丁文postmeridiem的缩写,是下午的意思。)
注:这里需要注意一点,为了保证24小时制写法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上午8点应该写成08:00,而不能写成8:00。
【时区】
你有出国游玩过吗?就像你发现每个国家的货币不同一样,各个国家的时间也不一定相同。为了方便和统一,人们在1884年制定了世界标准时间,规定以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世界时区的起始线,往东、往西各划分为12个时区,每向东(向西)15°加(减)1小时。
我们国家因为国土面积大,差不多横跨了5个时区,全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UTC+8)的区时(即北京时间)为准。而日本位于UTC+9时区,比我们早1小时。
数学故事所包含的数学题:
根据所讲述的故事分析一下:
上午8点应该写成8:00对不对?
在中国是13:00时,日本是什么时间?
听完故事的课后思考:趣谈闰秒
【闰秒】
英国的格林尼治时间是世界公认的标准时间,但它也会有误差,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速度不平均造成的。为确保时间差不超过0.9秒,有需要时就必须减少1秒(负国秒,最后一分钟为59秒)或添加1秒(正间秒,最后一分钟为61秒),这就是闰秒。
最近一次间秒出现在2012年7月1日,由于地球自转变慢,国家授时中心在北京时间2012年7月1日7时59分59秒后加入这1秒,出现了7时59分60秒的特殊现象。
版权说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阿尔法趣味数学网(www.allfloor.org)!

2、回复 “102”免费领取《【记忆力教程】快速高效学习教程》
3、回复 “103”免费领取《一分钟速算教程》
4、回复 “104”免费领取《Top 32经典英文启蒙绘本PDF+MP3》
5、回复 “105”免费领取《儿童英语绘本195本【PDF版】》
6、回复 “106、107、108”免费领取《更多神秘礼物……》
- 上一篇: 古埃及狮身人面像趣味谜题
- 下一篇: 西游记里的趣味数学题:唐僧过生日—分解质因数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