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趣味数学故事正文

2016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

xiawuyouke 趣味数学故事 2020-05-27 09:49:46 325 0

阿尔法趣味数学网小编来今天给同学们带来的趣味数学故事是:2016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

每天10分钟头脑大风暴,开发智力,培养探索能力,让你成为学习小天才。

故事适合年级:小学

【2016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趣味小故事

数学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求学网数学网为大家推荐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希望大家认真品阅。

加减乘除的来历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别看它们这么简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

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

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则运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

希尔伯特曾经说过“数学的有机统一,是这门科学固有的特点,因为它是一切精确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由此可见数学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必须要学好数学,并了解一些数学小知识。数学小知识其实都是非常有趣的,很多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向大家表达出数学的魅力。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有没有哪一条触动了你呢?





更多小学趣味数学故事,可以微信搜索qwshuxue或者中小学趣味数学,获得更多趣味数学故事的文章。


相关推荐:六年级数学日记300字:放假的日子

来源: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阿尔法趣味数学网客服联系

免费下载:微信扫码关注网站官方公众号【中小学趣味数学 qwshuxue
趣味数学二维码
1、回复 “101”免费领取《【小学奥数】学er思内部题库word可打印
2、回复 “102”免费领取《【记忆力教程】快速高效学习教程
3、回复 “103”免费领取《一分钟速算教程
4、回复 “104”免费领取《Top 32经典英文启蒙绘本PDF+MP3
5、回复 “105”免费领取《儿童英语绘本195本【PDF版】
6、回复 “106、107、108”免费领取《更多神秘礼物……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eowhen.com/16512.html

最近发表

小学趣味数学题及答案_教案「免费下载」_小故事-阿尔法趣味数学网

http://seowhen.com/

|

Powered By Z-BlogPHP 阿尔法趣味数学网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www.allfloo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