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 第31页
-
小学数学每日一练(006):1-6年级
【题目】【一年级】【二年级】第一小组有9个同学,每人浇6棵树。 (1)第一小组共浇了多少棵树。 (2)第二小组浇了50棵树,第一小组比第二小组多浇多少棵树。【三年级】如图,用40米长的篱笆围了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四年级】脱式计算.248÷2÷2=(34+14)×63=【五年级】看图填空:(1)它的上面和下面都是________形,每个面的面积都是________平方米; (2)它的前、后、左、右面都是____...
-
小学数学每日一练5:1-6年级
【题目】【一年级】一些正方体木块靠墙角码放,如下图所示,你能数出一共有多少个吗?【二年级】用0、2、8这三个数字,能组成()种不同的三位数。(数字不能重复使用)【三年级】平面上5条直线最多能把圆的内部分成()部分.平面上100条直线最多能把圆的内部分成()部分.【四年级】小明将连续偶数2、4、6、8、10、12、14、16、…逐个相加,得结果2012.验算时发现漏加了一个数,那么,这个漏加的数是()【五年级】将一堆糖果全部分给甲、乙、丙三个小朋友,原计划甲、乙、丙三人所得糖果数的比是5:4:3,实际上,甲、乙、丙三...
-
中国作家、翻译家萧乾学习方法分享:分门归类学习法【效率】
萧乾是中国作家和翻译家他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是欧洲战场上惟一的中国记者。他的著作有小说《梦之谷》,随笔《这十年》和《萧乾选集》,还与妻子文洁若翻译了爱尔兰著名小说《尤利西斯等。分门别类学习法,是他在学习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具体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六类:1.甲类把业务上所需要的图书统统归为这一类,然后按一定的顺序收藏存放,使用时方便顺手。2.乙类把观摩欣赏时所需要的书籍,全部归在这一类,如好的小说、散文等,可以随时阅读。3.丙类把一些闲书也有序地归纳起来,放在厕所里供阅读。萧乾自述:...
-
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学习方法分享:抓住机遇学习法【效率】,附:弗莱明与青霉素的故事
英国细菌学家、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在研制消灭葡萄球菌的药剂时,曾花费了几年的时间,耗尽了大量的精力,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却没能找到克制这种细菌的药物。但他没有放弃,仍在努力研究。一次,弗菜明偶然发现,他做实验用的培养剂由于发霉长出一团团青绿色的霉花。他没有轻易地把这些发霉的培养液倒掉,而是拿到显微镜下细心观察。在观察中,他惊喜地发现,霉花附近的葡萄球菌全部被杀死。他马上意识到,成功的机遇来了。他抓住了这个偶然的机遇,经过反复观察实验,一种克制葡萄球菌的药物诞生了。实验证明,这种叫做配尼西林的药物,具有强大杀菌能力...
-
中国著名作家贾平凹学习方法分享:知文知人学习法【效率】
贾平凹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曾做过编辑工作,现任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废都》,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贾平凹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运用的是知文知人学习法。他说:“你若是喜欢一本书,不妨多读几遍。第一遍可以团图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就该静心坐下读,这叫吟味。第三遍则必须一句句地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常会有温故知新的感觉。这样,你便做到知文了。”要做到知人,就要全面地泛读。对某个作家进行深入的了解。他说:“你若真正爱上这本书,就要花点时间,把这位作家...
-
美国画家塞缪尔·莫尔斯学习方法分享:超前想像学习法【效率】
美国的一位画家塞缪尔·莫尔斯,竟奇迹般地发明了电报,成为轰动全球的爆炸性新闻。人们纷纷探求他成功的奥秘。1832年,塞缪尔·莫尔斯乘坐“萨丽”号轮船,由法国的勒阿弗尔港驶向纽约。在船厅里,有个青年医生杰克逊,正在为乘客们滔滔不绝地演说。当演说的内容涉及到电传信息方面时,听众们的情绪顿时活跃起来。人们在头脑中产生了一种对电传信息的幻想和渴望。莫尔斯完全被这位青年医生绘声绘色的演说所感染,他有了这样的信念:一定要把关于电传信息的幻想变成现实。从此,他告别了绘画艺术生涯,踏上了自然科学的道路。对于从没接触过电传信息的莫尔...
-
中国著名作家谢觉哉学习方法分享:垦地攻城学习法【效率】
谢觉哉是中国革命家、著名作家。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他写下了《不惑集》、《谢觉哉杂文集》等许多著作。谢觉哉把读书视为“攻书”-在读书中遇到不懂的知识,像行军打仗一样勇敢进攻,直到最后胜利。他在关于“攻书”的日记中写道:"读书如垦地,斩棘铲丘平。读书如攻城,坑道要打通。剩勇追穷寇,寸土在必争。痛打落水狗,不使再逃生。排除其糟粕,缴获其精英。如斯攻书者,方可谓之攻。”这首简短的攻书诗,说出了他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他的这种方法具体有以下四点:一、扫除障碍。他认为读书就像开垦荒地,不认识的...
-
东汉哲学家王充学习方法分享:摘抄积累学习法【勤奋】、王充的名言
王充是中国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家。他从小酷爱读书,但因家境贫寒,只能跑很远的路,到“洛阳书铺"里去读书。在读书的同时,他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摘记下来。青年时代的王充,读书更加刻苦。为了便于摘记,他把纸、笔、砚放在窗台上、书架旁和壁橱里,以便随手就可拿到。他认为:摘记的目的在于应用。摘记读书,既能帮助进一步理解、记忆,还可以积累大量知识,作为考察研究的资料,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他在摘抄的同时,还写读书心得。他认为:能连结篇章,著书立传也是一种应用。世上博闻强记者不少,而著书立说的并不多见。王充就...
-
中国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学习方法分享:融会精研学习法【勤奋】
徐光启是中国明朝著名的科学家,他在农业、水利、天文、数学等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他的著作《农政全书》,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徐光启的父亲是个商人,他长大后秉承父业,但由于经营不善,家境日渐衰落。他为了生计,曾先后到广东、广西等地,以教书为生。在这期间,他没有放弃过学业,七次回乡应试。直到万历二十五年,他三十五岁时,才金榜题名中了举人,七年后又考中进士。徐光启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崩溃的前夕,兵荒马乱,盗贼四起,生灵涂炭。他饱尝了生活的磨难。为此,他对国家大事和农业生产非常关心,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
-
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宋濂学习方法分享:书录学习法【勤奋】
宋濂是中国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有《宋学士文集》,还主修过《元史》。借书抄录学习法,顾名思义就是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在抄录过程中学习知识。宋濂的这种学习法是从小养成的。他少年时就喜欢读书,但因父亲去世早,生活贫困,没钱买书,也上不起学堂。母亲便自己教他识字、写字。他母亲出身名门,读过很多书。加上宋濂的勤奋好学,短短两年,他就能写一手非常漂亮的字。渐渐的识字练字已满足不了他的需要,一心渴望读书的宋濂只好借书来读。他借来的第一本书是《左传》,约定一个月内归还。他想:如果读上两三遍,也许当时能记住,但过一段日子就...
-
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学习方法分享:咬碎骨头学习法【勤奋】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一块排骨》、《毛普希的房子》、《但勃斯之梦》、《墨西哥人》等,长篇小说《铁蹄》、《荒野的呼唤》、马丁-一登》等。杰克·伦敦出身贫苦,少年时期是在流浪中度过的。他喜欢读书,热爱文学,立志从事文学创作。他深知自己的知识贫乏,于是把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作为学习的偶像,认真研究了他们的写作手法。在读书的同时,他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摘抄在卡片上,反复背诵,直到记牢为止。他严格要求自己在读书时不但读通读懂,而且读透。他的一位文友,曾把他读书时的情景,做了形象生动的描述:&q...
-
2020年小学数学每日一练4:1-6年级
小学数学每日一练题目:【一年级】光明幼儿园有三个班。根据下面三句括,请你猜一措,哪一班人数最少?哪一班人 数最多? (1)中班比小班少; (2)中班比大班少; (3)大班比小班多【二年级】236-(136+29)【三年级】【四年级】计算:28+208+2008+20008=( )【五年级】商店规定4个空汽水瓶可换一瓶汽水,某班28位同学春游,他们至少买多少瓶汽水才能确保每人有一瓶汽水喝?【六年级】在平面上有7个点,其中任意3个点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在这7个点之字连结18条线段,那么这些线...
-
2020年小学数学天天练3:1-6年级
小学数学每日一练题目:【一年级】下面的图形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已知正方体相对面的和相等,请你计算出?处的数各是几。【二年级】兄妹俩人去买文具,哥哥带的钱是妹妹的6倍,哥哥用去230元,妹妹用去30元这时兄妹俩人剩下的钱正好相等,哥哥带了多少钱?妹妹带了多少钱?【三年级】现有甲、乙、丙三人同时说了以下三句话,甲说:"乙正在说谎."乙说:"丙正在说谎,"丙说:“他俩正在说谎,"根据三人的对话情况,请你分析、判断,说谎的人是【四年级】古代英国的一位商人有一个15磅的砝码,由...
-
2020年小学数学天天练2:1-6年级
小学数学每日一练题目:【一年级】如下图所示,这是一个用火柴棍摆成的算式,并且这个等式是成立的.移动1根火柴后,仍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等式,这个等式是【二年级】有一根钢管长12米,要锯成两段,使第一段比第二段短2米.每段各长多少米?【三年级】学而思男老师比女老师少346人,女老师的人数是男老师的5倍还少14人,学而思有男老师有()人,女老师()人.【四年级】桌子上有3张红卡片,2张黄卡片,每张卡片都不相同.如果将它们横着排成一排,同种颜色的卡片不分开,一共有()种排法.【五年级】每天,小明上学都要经过一段平路AB、一段上...
-
2020年小学数学天天练1:1-6年级
小学数学每日一练题目:【一年级】在—个口袋中有8个黑球,5个白球,9个红球,问至少从中取出多少个球,才能保证其中有黑球?【二年级】小白和小黑一共有35元,花掉同样多的钱以后小白还剩9元,小黑还剩4元.问:原来小白和小黑各有多少元钱?【三年级】甲水池有水2600立方米,乙水池有水1200立方米,如果甲水池里的水以每分钟23立方米的速度流入乙水池,那么()分钟后,乙水池中的水是甲水池的4倍.【四年级】商店里有大盒、中盒、小盒共27盒筷子,其中大盒中装有18双筷子,中盒中装有12双筷子,小盒中装有8双筷子,一共装有330...
-
古代数学算经《九章算术》里的趣味数学题:二人均有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列法】
阿尔法趣味数学网给大家带来的是古代数学算经《九章算术》里的趣味数学题:二人均有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列法】。题目适合年级:四年级二人均有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列法】趣味数学题目:二人均有银,数量未说明;甲得乙一半,甲满五十银;乙得甲太半,乙也整五零;二人各多少,谁能说得清?这是依据《九章算术》上的名题“二人持钱不知其数”编写而成的。原来的题目是:“今有甲乙二人持钱不知其数。甲得乙半而钱五十,乙得甲太半亦钱五十。问:甲乙持钱各几何?”诗题中的“五零”即五十;“太半”即2/3,题目的意思可以是:甲乙二人各有钱若干,甲得乙钱...
-
古代数学算经《孙子算经》里的趣味数学题:有物不知数【公倍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综合应用】
阿尔法趣味数学网给大家带来的是古代数学算经《孙子算经》里的趣味数学题:有物不知数【公倍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综合应用】。题目适合年级:五年级有物不知数【公倍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综合应用】趣味数学题目:有物不知数,让我数一数;三个三个数,剩二好孤独;五五数剩三,七七又二单;此物多少数,谁能说清楚?这是依据《孙子算经》上有名的“孙子问题”(又称“物不知数题”)编写而成的。原来的题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用通俗的话来说,题目的意思就是:有一些物品,不知道有多少个,只知道将它们三...
-
古代数学算经《孙子算经》里的趣味数学题:“荡杯”名题-洗碗在河边【最小公倍数的应用】
阿尔法趣味数学网给大家带来的是古代数学算经《孙子算经》里的趣味数学题:“荡杯”名题-洗碗在河边【最小公倍数的应用】。题目适合年级:四年级“荡杯”名题-洗碗在河边【最小公倍数的应用】趣味数学题目:妇人洗碗在河边,旁人问客有几员?答曰不知人数目,碗的只数听我言:一只盛饭二人用,一汤摆在三人前;四人共食一碗肉,六十五只便周全。请你仔细算一算,家里客人共几员?这是依据《孙子算经》上的“荡杯”名题以及我国民间流传的“荡杯”诗题,编写而成的。在《孙子算经》上,此题的原文是:“今有妇人河上荡杯,津吏问:杯何以多?妇人曰有客。吏曰...
-
古代数学算经《孙子算经》里的趣味数学题:三鸡啄粟米【条件应用题】
阿尔法趣味数学网给大家带来的是古代数学算经《孙子算经》里的趣味数学题:三鸡啄粟米【条件应用题】。题目适合年级:五年级三鸡啄粟米【条件应用题】趣味数学题目:三鸡啄粟米,速度不整齐;公鸡啄四粒,母二雏一粒。粟主责令赔,共赔千零一;各应赔多少,公平又合理。这是依据《孙子算经》上的一道名题—“三鸡啄粟题”编写而成的。原来的题目是:“今有三鸡,共啄一千一粒。雏啄一,母啄二,翁啄四。主责,本粟三鸡主各偿几何?”题中的“一千一粒”即“1001粒”。题中的“雏”“母”“翁”,分别指小鸡、母鸡、公鸡。题目的意思是:分别属于三户人家的...
-
寓言故事:(趣味)对牛弹琴
从前,有个叫公孙仪的人,非常善于弹琴。从他的琴声中能听得出泉水涓涓,也能听得出大海的怒涛,能听得出秋虫唧唧的低鸣,也能听得出小鸟婉转的歌唱。曲调欢乐的时候,会让人禁不住眉开眼笑,曲调悲哀的时候,能使人心酸不已,跟着琴声呜咽。凡是听过他弹琴的人,没有不被他的琴声打动的。 一次,公孙仪弹琴的时候,看到有几头牛在不远处吃草,不由得突发奇想:“我的琴声,听了的人都说好,牛会不会也觉得好呢?且让我来试一试。” 这样想着,公孙仪就坐到牛旁边,使出浑身的解数,弹了一首名叫《清角》的拿手曲子。这琴声果然美妙极了,任...
-
寓言故事:(趣味)猴子烤火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一只饥饿的老猴子悄悄地潜进人类的村子里, 想弄点吃的。它观察着,寻找着下手的机会。它看见人们围坐在火炉旁,静静地烤火。对于猴子们来说,火是令它们恐惧厌恶的。 老猴子一户户地走,观察着。机会来了——老猴子趁人不注意的时候,遛进屋子里,偷走几个红薯,同时顺手在灶堂里抽出一根火棒,急匆匆奔回山洞。 老猴子弄来点蒿草,学着人们的样子,将星星之火吹着了。山洞被火光照亮,小猴子们远远地望着火堆,眼光流露出对火的恐惧。老猴子说:“不要怕,火不会把我们怎么样!人们常常围着它唱歌跳舞,饿了用它烧吃...
-
寓言故事:(趣味)鲲鹏与蓬雀
传说古代在很远很远的北方,大地以草木为毛发,而那个地方气候异常的寒冷,草木不生,于是人们把那个地方叫“穷发”。 在那个草木不生的地方,有一片大海,是大自然造就的一片辽阔的水域。在这片水域中,生活着一条硕大无比的鱼,这条鱼的身体有几千里宽,而它的身体有多长呢,谁也说不清楚,这条大鱼的名字就叫做鲲。有一天,这条大鱼变作了一只鸟,也同样是大得不可思议。这只鸟的脊背有泰山那样高大,双翅一展,就像是挂在天空的云彩遮住了半个天空,这只鸟名叫鹏。 这只大鹏鸟打算从北海飞到南海一游,它扇动起两个巨大的翅膀,...
-
寓言故事:(趣味)习惯与自然
寓言小故事:习惯与自然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秦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 驯虎人本来也像驯象人一样成功,他让小虎从小吃素,直到小虎长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会伤人。驯虎人的致命错误在于他摔了交之后让老虎舔净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不可收,终于将驯虎人吃了。 ...
-
寓言故事:(趣味)死神和垂死的人
死神不会让聪明人受惊吓,因为聪明人早已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他知道提醒自己注意:在离开尘世的日子到来前就作好准备。死亡的时刻几乎包括一切时辰,什么日、时、分,这一切都逃不掉死神的手掌心。王侯的孩子有时一出生就面临着死亡,不要以为出生显贵,不必夸耀自己是多么的年轻、英俊和有德行,死神可不管这么多,它把一切都夺去,让全世界的人都向它俯首称臣。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让男女老少所共晓的了,但在此还是有必要把这一点说清,因为大家常常对这一点缺乏足够的认识。 有一个人已活了100多岁,就...
-
寓言故事:(趣味)团结的力量
从前,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他这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可是他们自恃本领高强,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时20个儿子常常明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 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不睦的局面来各个击破,那样一来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来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们停止互相攻击、倾轧,要相互团结友爱。可是儿子们对父亲的话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表面上装作遵从教诲,实际上并没放在心上,还...
-
寓言故事:(趣味)谎言是真理的影子
老虎想检验一下自己的权威。一天深夜,它把动物们召集到一起,对大家说:“现在天都亮了,你们怎么还在睡呢?” 动物们心里都清楚,现在正是黑夜,但因为害怕老虎,都不敢揭穿。这时,狐狸开口了,逢迎道:“虎大哥说得极是,现在不正是白天吗?我们看不到光,那是因为正在发生日食。” 老虎对狐狸的回答很满意。从这以后,老虎经常把狐狸带在身边,它的谎言,每次经狐狸一解释,似乎都成了真理。 谎言,极像真理的影子,常常被狐狸这样的别有用心者用来混淆视听,蒙蔽大众。...